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开封论坛  (http://www.izhen.cn/dv/index.asp)
--  汴梁茶馆  (http://www.izhen.cn/dv/list.asp?boardid=64)
----  不老的人生——八旬老人痴迷自考  (http://www.izhen.cn/dv/dispbbs.asp?boardid=64&id=550)

--  作者:追梦无极限
--  发布时间:2005-09-28 00:48:52
--  不老的人生——八旬老人痴迷自考

“我67岁开始参加自学考试,73岁拿到自学考试专科文凭,79岁取得自学考试本科文凭,感觉青春又回来了!”

  余广安其人:

  1922年12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

  1948年初中毕业做小学教师

  1989年开始参加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

  1996年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

  2002年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如今,在河南省社旗县余广安成了名人,大街小巷无人不知。
有中年人说:“他可是名牌老师,教过我们呢!”有年轻人说:“他是我们的忘年交,跟我们一起参加自学考试呢!”有青少年说:“爸爸妈妈常说要向余爷爷学习,70多岁还考大学呢!”

  67岁,要圆大学梦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余广安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家族里唯一的男孩,所以有幸能够上学读书。即使如此,家境贫寒再加上兵荒马乱,读书对于余广安来说也很是艰难,总是读读停停——以至于小学上了10年,初中上了5年。1946年,他考上了高中,可是家里实在出不起学费,于是不得不放弃读书。1948年,余广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参加了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学校,余广安是个全能教师: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而且都能够愉快胜任。凡是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他都教过,都熟记成诵,不管教哪个年级,他都可以不拿课本,得心应手。无论工作多忙,余广安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充电”。他嗜书如命,不管走到哪里,逢书店必进;不管走多远,钱可以忘记带,但书是绝对不会忘带;不管有多忙,每天他都坚持看书、写日记;不管有多累,早上5点,他必定起来读书,晚上读书到10点半,这已成了铁打的“纪律”。

  有所坚持,必会有所成就。余广安因教学优秀,被调升到初中当老师,后不久又晋升为校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积累经验,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每所初中学校。身为校长,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始终代班上课,他说,做校长不担课,慢慢业务就会生疏;家长说:余校长课教得这么好,不给学生上课,太可惜了。

  工作不懈努力,余广安倍受赞赏。看着学生考上大学,也让他心生喜悦。但有个遗憾,一直追随着余广安,就是他自己没能上大学。每每看到年轻一辈尽情享用大学时光,他就心生羡慕之情,以为自己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就永远地错过了大学。当余广安一了解到国家推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立刻被吸引了:自学考试不论年龄性别职位高低,考一门算一门,考完所规定的课程就可以获得大学文凭,时间上也很灵活——蛰伏于心的大学梦复苏了。

  1989年春天,余广安毅然报考了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记得报名那天,他来到县招办,招办主任是他的学生,当余广安老师告诉他:自己是来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愣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儿来,眼里全是惊讶。

  那年,余广安67岁。那夜,老人失眠了……

  苦读书,学习笔记三尺高

  人要有点精神,要有追求,有目标,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

  余广安老人按照要求买来了备考所需的自考教材和辅导书。他每天除了帮老伴买菜做饭、干家务之外,就是读书学习。“因年龄已算偏大,又体弱多病,所以我不急于拿文凭,拿着书一遍遍地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巩固、掌握,每次只报考一科,我给自己每一科定的目标是超过75分。”

  都说自学考试难,试题覆盖教材面达95%。这一点在文科表现尤为突出,有大量内容需要记忆,而这恰恰是年逾七十的余广安老人的弱项。

  对此,老人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六多”:多读、多说、多背、多写、多做、多听。他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一有空就看书,白天学,晚上学,有时候吃饭餐桌上也放个本子,每一本教材他一般至少要通读10遍,力求吃透教材。冬天天冷,他就偎在被窝里看书;夏天天热,就把书拿到郊外的杨树林里读。《哲学》是当时老人认为最头疼的一门课,这门课的教材他至少看了20遍,最终取得了81分的好成绩。

  光看还不够,余广安老人还边看边将要点记下。“我读书时有一个‘坏毛病’,习惯拿笔在教材上勾勾画画,教材的缝隙里都被我写得密密麻麻的;同时也把要点和心得体会记在笔记本上,特别是需要背的段落,一定要抄写下来。”老人说,因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太好,碰到难背的就会就多抄几遍,帮助记忆。

  老人的兜里时常装有两样东西:笔和本。老人把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记在小本本上,出门买菜、看病、接孙子的间隙时间,他都把本本掏出来,能背多少是多少。他还把生活中听来的新鲜事,报纸上看到的好词汇随手记下来,这都是在积累知识。多年积累下来,余广安老人的笔记摞起来足有三尺高。

  为提高记忆,余广安老人还用毛笔小楷把知识点抄写在巴掌大的硬纸片上,客厅里、卧室里、厨房里、厕所里、走廊里到处挂的都是,像万国旗,像书法展览,他的毛笔书法也越来越精湛。

  研究了大半辈教学,余广安老人深知学习之道:只靠自己学还不成,有疑的地方还要跟大家交流讨论。学校里有几个年轻人,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老师、同学、自考考友。每当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余广安老人就主动向这些年轻人请教, “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似乎也年轻了许多,学了很多东西。年轻人学得快,我是笨鸟先飞!”

  心不老,何时开始都不晚

  自从参加自学考试以后,余广安在小县城里成了新闻人物:古稀老人还在考大学!各种说法也随之而来。

  “老伴说我是‘学生种’。因为我有高血压、心脏病、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老伴担心我再累出新病,就心疼地劝我。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安慰她‘没关系,我把自学考试当玩意,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充实了精神生活,还能圆我的大学梦,说不定还能长寿呢。’ ”

  “儿女们说我‘不要命’。”周末,儿女们回来,看到父亲刻苦学习,非常心疼,就一个个轮流来劝他,说不要考了,身体要紧。

  “老友说我是‘神经病’。”古稀之人考大学,也招来老友们善意的“责骂”。余广安老人就告诉他们:“你们有的喜欢下棋,有的喜欢拉二胡,有的喜欢聊天,我就喜欢读书,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参加自考就是自娱自乐。老友们慢慢也就理解了。”

  外人说他“圣人蛋”。因为余广安老人做的事超凡脱俗,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就给了他这个雅号。但老人自己更知道,多数人还是非常佩服他这种终身学习、不服老的精神,还拿他当榜样来教育子女了。

  1989年报名时,余广安老人给自己定的是“十年规划”,用10年考完13门主科,每科75分以上。结果提前3年完成计划,1996年,老人拿到专科文凭,13门功课平均79分。

  “当我捧着鲜红封面的毕业证书,激动异常,那天晚上竟然一夜没有睡觉。把证书放在床头,一会儿拿起来看看,像小孩子似的。”

  拿到了专科文凭,余广安老人稍作休整,同年秋天,接着又报考了本科。这一次,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周围的人对他参加自考已经都能理解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老人通过学习结识了不少青年朋友,与他们成了忘年交。老人也在年轻人的影响下,焕发出青春的气息与力量。

  这些自考学友始终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学校里有个小伙子专科毕业后,就以为教初中已经“够用”了,不想再继续考本科。于是,他闲时打牌喝酒,不思进取,还经常跟老婆生气争吵。于是,余广安老人把小伙子喊来,跟他谈了三次,终于,小伙子决定继续考本科。小伙子对老人说:“论年纪,您是我的父辈,您都能够坚持学习,我更要努力了。”小伙子从此勤奋学习,很快拿到了本科文凭。去年县里某高中招聘教师,小伙子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成功应聘顺利成为一名高中教师,今年又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老人比小伙子还要高兴!

  功夫不负有心人,6年后,2002年秋天余广安老人又拿到了自学考试本科文凭。“我没想到我不仅拿到了专科文凭,还拿到了本科文凭。更重要的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全身上下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人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要心不老,任何时候都不老;只要心不晚,任何时候都不晚。”

  领头羊,带出个自考之家

  余广安老人爱读书,读出了窍门,读出了成绩,一日不吃饭可以,不读书可不行。老人几乎读了一辈子的书,就是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也仍然坚持读书,读书学习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人有二男三女,过去都是农村户口,儿女们从小深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个个喜欢读书学习,个个都“鲤鱼跳龙门”考上了师范院校当了教师,又一个个参加了自学考试。

  大女儿因文革中断了学习,恢复高考那年她考上了师范中专自学考试专科毕业,如今是学校里的小学教师。

  二女儿跟姐姐在一个学校任教,自学考试专科毕业。

  大儿子自学考试本科毕业,在一所初中任教务主任。

  二儿子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县初中校长。

  三儿子师范本科毕业,在县高中任教,他在师范时学的历史专业,毕业后参加自学考试,学习第二专业,去年自学考试本科法律专业毕业。

  余广安老人痴迷于自学考试,当地人们称他为“古稀状元”、“自考老人”。每每提到他,小城里的人都翘大拇指说:余老师是自考传家,儿女们都是自考考生,他成了家中名符其实的“自考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