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生活汴梁旅游 → 来自“中国边疆行”的报道


  共有3864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来自“中国边疆行”的报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边疆行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开封秀才 帖子:16 积分:12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7-02-15 23:59:51
来自“中国边疆行”的报道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02-19 20:44:05 [只看该作者]

浙江桃渚柳氏宗祠重修纪实

                           ——中国边疆行浙江行

从宁海沿徐霞客大道南行经浙东大峡谷,三门,一路翻山越岭,三日后来到浙江桃渚古城。桃渚古城西*临海,南到台州,东北近临东海,是一个明朝时期建筑的古城遗址,现在被列为国家保护单位,国家级地质公园,浙江省级风景区。

我从南门进入桃渚古城,立刻被眼前城内的景观所吸引住,自己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时空,此时的美景美物,特别是此地独有的建筑风貌,更是美不胜收。


桃渚古城以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而著称。整个城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依山临水,风景独特,气势恢宏,排排相通,路路相连,各有特色,雕梁画栋,粉墙黛瓦,整个古城文化积淀深厚。

时值上午八时,炮声巨响,*。我从郎氏家院跑出。原来正赶上柳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即中华传统文化祭祖活动日,见整个柳氏祠院约800平方米,我顺之正堂而入,是五间宽敞的大厅,摆满了各种祭品,两边有楼门,有两双正台门,都雕有古代雕刻,好一幅极具古朴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以它崭新的姿态重落古城。

据史书《鹤乔*字*允达先生自序》,216年前,乾隆55年,即1791年,柳氏先祖在生产工具落后,全村不足100人丁的情况下,在70多岁高龄的柳允达带领下,建造了现在重修的柳氏祠院的前身。解放后,柳氏祠院一直为村公用,近年来,由于长期以来遭受风晒雨淋,疏于照理,正堂全部塌毁,无一好瓦好橼。2006年5月,由桃渚柳氏第15代传人,85岁高龄的柳桂荣,第16代传人,67岁的柳湘法先生等人的倡导和带领下,并由柳湘法首先出资4万6千元,然后召集自愿人组成八人修缮小组,并在社会各界人士和村民的关心和支持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入30万人民币,他们与族人每天义务工作15小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终于在5月5号正式动工,于2006年12月完工。22日举行柳氏宗祠落成庆典活动。经8个月,计231天,依然按原址原貌,重现了当年河东群的柳氏祠院的辉煌,并对外游客开放。

我有幸与67岁的柳氏16世传人柳湘法先生进行交谈,据柳先生介绍:在桃渚古城里处处都充满着历史的神秘色彩,而柳氏祠院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桃渚古城5大复苏项目之一。

图为柳氏第十六代传人柳湘法先生于肖秋成展示大城古砖

据有关资料考证,浙江柳氏从山西迁入,为柳宗元后裔,而最先到达桃渚古城的是始祖柳应时,当时,受朝廷指派从海游迁入,他跟随戚继光在桃渚城共同抗击倭寇,被朝廷封为官指挥,继续加固督造桃渚城。此时,就在柳氏宗祠庆典上,我看到供桌上仍然放着用红布盖着的一块大城砖,上面刻记载:“嘉靖43年,督造官柳应时”。此砖长一尺五寸,宽八寸,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对于重新修缮柳氏祠院,很多人抱有消极态度,认为又出钱又出力,将来还要为村用。所以,柳湘法劝大家放弃这种狭隘的宗族思想,提出要把这种狭隘的意识,提升到为村,镇发展内涵的高度,是为子孙万代造福,为振兴整个桃渚的旅游事业做贡献。

另外,身为柳氏子孙,看到日渐坍塌,将要不复存在的宗祠,心里很难受,如果将修复祠院,收益的人必然是村中的村民。这是一个造福后人的事业,我依然不图任何所求,带头出资捐款,也是对整个河东群柳氏文化做出贡献。

据柳湘法说:九世柳允达为进士,在乾隆年间,被清政府称为海内外英士。柳允达号鹤乔,他当时创办的私塾——鹤乔书院。该学院存在了数百年,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用之士,曾在教育部任职,并担任兰州大学校长的林迪生先生就曾在鹤乔书院就读过。所以说,把柳氏宗祠发扬光大,留史后人,延续辉煌,在铸伟业,我就甘为孺子牛吧。

图为桃渚古城街景

我在边疆行的途中,遇到柳湘法先生,收益菲浅。当我看到无数的柳氏后人,欢天喜地的庆贺的场面,不仅为眼前67岁的老人而骄傲,他的举动体现了柳氏后人那种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和他那种开明的大气,也标志着桃渚古城柳氏子孙从此奋进的里程碑。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