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7-12-28 06:28:19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76279072896.jpg:

1995年初,为配合宋陵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驻了宋仁宗永昭陵,他们将对这座陵墓的地面建筑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的勘查。随着巩义经济的发展,永昭陵已被市区所包围,所以永昭陵就被选为首个勘查的帝陵。 这次发掘出了鹊台、乳台、上宫、下宫等建筑遗址的位置。现在永昭陵的地面建筑,就是根据考古发掘按原样进行恢复的,这也是目前宋陵“七帝八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发掘表明,皇陵的陵台是用夯土筑成的,陵台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5米,每5米一层,共分三层,而现在,三层台阶状的陵台经过千年风雨的剥蚀,早已变成一个大土堆了。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永昭陵南高北低,居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却处在陵区的最低处。到这里瞻仰宋陵,丝毫没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皇帝几乎躺在了人们的脚下。 那么宋陵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选择呢?原来在唐宋时期,流行五音姓利的风水理论,就是人们姓氏的读音对应着工、商、角、徵、羽五音,宋代皇帝的赵姓属于角音,角音不仅要求在都城的西方选阴宅,而且陵地也要求“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种倒仰的姿势。整个巩义陵区面对嵩山,背依黄河,也符合角音“山之北、水之南”的风水要求。 除了风水的考虑,赵匡胤把皇陵选在远离都城开封的巩义,还有很深的政治意图,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但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群臣的谏阻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但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并说“为政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见弟弟也反对迁都,宋太祖只好长叹说:“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豢养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京师开封。 北宋立国167年的1127年,终于应验了宋太祖的话,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巩义皇陵的绝好风水终于没有护佑住大宋的千年帝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8 6:36: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