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开封朱仙镇,人们很快会想起战国时代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朱亥,朱亥家乡的人认为朱亥是神仙,就把镇名改名为朱仙镇。然而,使开封朱仙镇在明末时期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齐名,并合称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名镇的原因之一,大概要数此地盛产的民间木版年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宫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据开封朱仙镇年画社老艺人郭太运回忆,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我国历来有贴年画的风俗,特别在农村更为讲究。每到年关临近,生活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些年画贴到门上。如若谁家不贴年画,就被认为是丧事在身。年画不仅增加了过年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意愿。像五谷丰登、宅院安全、子孙繁盛、辟邪驱灾等信念,都在年画中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对年画的欣赏角度也不相同,选择内容差异很大。就门神来说,老年人多选福禄寿;媳妇们多选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孩子们童趣十足,会把五子夺魁作为自己的理想之物;而家中的一家之主,一般都要选些钟馗、尉迟敬德、秦琼像贴在宅院的大门上。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在用色方面,朱仙镇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开封朱仙镇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
现在,座落在开封御街上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陈列室,向人们展示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琳琅满目的新年画以新的构图、新的内容记载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将带着中原浓郁的乡土气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