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开封论坛 (http://www.izhen.cn/dv/index.asp) -- 汴梁茶馆 (http://www.izhen.cn/dv/list.asp?boardid=64)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 (http://www.izhen.cn/dv/dispbbs.asp?boardid=64&id=22360) |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0-15 21:33:39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军!!! 作者 吴钩越剑 公元1994年5月4日,坐镇军委的张震副主席来中原视察时,对驻豫东某部官兵竖起大拇指说:“可以说你们这支部队是百军之杰啊……”这支被张震将军赞之为“百军之杰”的集团军,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预备队――陆军第20集团军。 记得1军换防浙江后,有人大为惊叹,以为来的是中国最厉害的部队,不然何为“第一”呢,这实在是有所偏颇的,此人对陆军的番号序列的由来一定知之甚少。但说来也巧,在几大野战军中,凡是能沾上“第一”,都不是寻常之辈。第1集团军、第38集团军都曾有过“第1纵队”的牌头,而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就是今天的陆军第20集团军。 张将军曾任华野2纵副司令员,以后又任三野参谋长,对所部的几支劲旅可说是了如指掌,虽然说的是一句褒奖之言,有勉励之意。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支劲旅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战功赫赫。百军之杰――对20集团军来说,也决非是浪得虚名。 在华野中有这样一句老话:八路军擅攻坚,新四军擅野战。这话又从何说起呢?电影《柳堡的故事》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上级要部队准备斗笠等装具,战士们想这是为什么呢,忽然一个战士恍然大悟,部队要行动了,要去南方打大仗了,南方雨多,战士高兴地跳起来……。1944年12月,新四军一师相继南下。抗战八年,自深入敌后以来,共产党的军队还鲜有这样千里转战,从新四军战史上被称作的“苏浙大运动战”起,这支劲旅开始了野战的征程。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像这样带有战略性质的行动,还有王震一路,359旅南下湘粤,损兵折将,最后返回陕北。而粟裕南下后,在浙西北的天目山地区与蒋军大开杀戒,这本是国民党的第三战区,正是该部直接制造了“皖南事变”,叶飞的苏浙军区第4纵队,参加了痛歼52师的天目山战役,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抗战胜利后,国共在重庆重开和谈,共产党作出让步,从战略上来看,实在是毛泽东的明智之举。“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既然早晚保不住,毛泽东大手一挥,这八块根据地不要了。 1945年11月,北撤的部队江苏涟水组建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有3个旅组成,1旅为苏浙军区的4纵队,也就是新四军1师1旅的老底子,当年就是新四军中的甲等师(新四军旅即师),1纵的绝对主力。20军的58师,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是全军的战备值班师,其中172团是新四军成立时的三支队6团,叶飞起家的老团队,该团团史的序言就是老将军所写,也是20军唯一的红军团。2旅为苏中军区教导旅,原新四军6师18旅,新四军曾编有7个师,6师最弱,在遭日军重创后,就被1师“兼并”了,以后王必成带主力组建新的16旅,名声很大,就是今天的北卫警3师。说实在18旅名气也不小,但多少借了点《沙家浜》的光。不过,在1纵排行“老二”还是没问题的。3旅前身是苏浙军区的2纵队,刚刚从浙东游击纵队升级而来,这“老三”是1941年以后发展起来,基本上可以说是在浙东四明山土生土长。说是“游击队”,但可不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好歹是一个“山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撤时,加上地方干部超过万人。浙东纵队很有些人才,政委潭启龙在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就是山东的省委书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7 12:10:31编辑过]
|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0-15 21:41:35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二)!!! 作者 吴钩越剑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采取的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众所周知,为抢占东北,国共两党都不遗余力。罗荣桓带得是山东的部队,黄克诚带得是苏北的部队,苏北部队说是新四军3师,其实就是八路军115师的主力。1纵队抵达山东后,原准备继续北上东北,但不知何故,就在山东留了下来,只是走了政委赖传珠,以后这支部队就由叶飞说了算。这样华东战场多了一支骁勇之师,而四野少了一支“正宗”的新四军。 抗战胜利不久,山东组建了山东野战军,说来也怪,这山东野战军除8师外,都是新四军北上的部队,2纵是新四军2师和4师一部分,7师就是原新四军的7师。山东的部队走6万,还有20万,还是人多势众,但罗荣桓走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这个家是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来当了。两大方面军要联手,按现在话来说有个磨合的过程,按叶飞的话来说,当时连“大司令”(陈毅)都指挥不动,不要说其他人了。 新四军第1纵队初来乍到,就成了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主力的地位是无疑的。尤其是1旅有闽东红军的老底子,奏起《东进序曲》,黄桥大战顽军、车桥痛歼日寇……。但1纵队这时的“日子”还真不好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习俗,乃至打仗的套路都有所不同,这些也就罢了。不过北人爱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入鲁境后,1纵一直打得不顺,因此山东方面很有些看法,有人甚至要新四军“滚出山东”,这一段时间对叶飞来说心里是很窝火的,多年后叶飞回忆说:“一纵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几十年后,老将军还是耿耿于怀,感概良多。 有些事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可能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打得不理想是事实,这对一支主力部队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让1纵真正能亮一手的还是在宿北战役。自内战全面爆发以来,华东战场的我军一直处在非常被动的处境中, 按陈毅的话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 1946年12月,自两淮失守后,华东我军反击的时候终于到了。是时陈粟集中山野1纵、2纵、7师、8师全部兵力再加上华中9纵,在华中野战军的配合下,在宿迁对蒋军的整编11师,整编69师等进犯之敌展开了围歼。虽然最后攻进人和圩,把整26师师长戴之奇逼得“成仁”的是2纵。但此役最耀眼的还数1纵和8师,8师一夜激战夺取峰山,为战役最终胜利奠定基础;1纵像一把尖刀向蒋军纵深猛插,把整编26师与整编11师割裂出来,3旅有两个团差不多都摸到了胡琏的师部,杀得一时人仰马翻。这两支并肩战斗的劲旅,一为鲁南子弟兵,一为江东子弟兵,浴血疆场奋勇杀敌,建国后都驻守浙江。令人感叹的是,20年后的文革时期,20军与舟嵊要塞区(22军)却十分不合谐,针锋相对,这是后话了。
1纵初到山东时,摧城拔寨自叹不如山东八路,但在宿北战役后,叶飞的精气神就大大不一样了,咱一纵野战在行,攻坚也不能含糊。在鲁南战役的第二阶段,陈毅下达战令:右纵队(8师、9师、10师、滨海警备旅加4师一部共12个团,原山东部队)拿下峄城;左纵队(有华中1师,山野1纵共15个团,原新四军部队)攻取枣庄。 扫清外围后,8师白天攻城,傍晚就突破南门,第二天凌晨,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就成了俘虏,三下五除二,仗打得干净利索。但左纵队麻烦大了,华中1师(今23集团军)主攻枣庄,1纵攻打外围的齐村,齐村有整编51师133旅的旅部及一个团,约2500人,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攻坚战。1纵上去的是主力1旅,这一仗1旅打得非常顺利,不到两天,就拿了下来,才伤亡百余人。朝鲜战场闻名全军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因爆破有功,在这时已经出了名了。 华中1师第一次在山东攻城,和当初的1纵一样,打的非常艰苦,听说陶勇一度提出“罢手”了,1师师长陶勇是全军公认的战将,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人,这让粟裕吃惊不小。这时叶飞主动请缨说:我还有两个旅没动呢,攻城,不就是爆破吗?粟裕闻之大喜,那就请一纵助一臂之力。叶飞让1旅2团,2旅4团上阵,4团要推算就是原59师175团,就是以后的“沙家浜”团。粟裕还放心不下,又让善攻的8师又上去一个团。 陶勇本来就憋了一口气,眼下又有了生力军,于是1师士气大振。19晚,开始总攻枣庄大围。2团一鼓作气,连续爆破,首先突入大围,既然开了口子,各路人马纷纷涌入,连8师23团也是从这里跟进的。整编51师,这支为蒋家卖命的东北军在苦苦支撑9天9夜后,终于土崩瓦解,中将师长周毓英落得个像峄城马励武同样下场。虽然以后1纵参加城市攻坚的仗打得也不多,但拔这样一类的据点已经不在话下了。 鲁南战役后不久,也就是在1947年的1月下旬,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在临沂召开会议,即鲁南会议。会议后华东部队统一整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华东野战军正式出现在人民解放的战场上。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继续保留了“第一”。下属的1、2、3旅改称1、2、3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5 21:44:38编辑过]
|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0-15 21:50:12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三)!!! 作者 吴钩越剑 今天第1集团军驻守东南沿海,20集团军屯兵中原腹地,各司其职,各担其任,装备、编制各有特点。但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两军都是半斤八两,这样就给换防带来了许多方便。 1纵在莱芜战役中表现突出,在接下来的围歼整编74师中,更是大显身手。都说这一仗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要取“首级”,首先要割开“百万军”。当时华野5个纵队围着74师,而蒋军10个整编师又围着华野的5个纵队。外围又有我华野5个纵队在阻援,这样的态势都是围着一个“磨心”做文章,那就是老蒋期待中心开花的张灵甫。 陈唐这样说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但当时1纵队损失惨重是事实。在接下来华野西线兵团扫荡中原,3纵队从沙土集起,真是抢尽风头,许昌、洛阳、开封攻无不克,让人感觉1纵似乎名声不显。想来1纵需要休整是其一,其二是毛泽东要粟裕率1、4、6纵队南下过江,粟裕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http://81.china.com |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0-15 21:52:58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四)!!! 1945年2月,太平洋上的硫黄岛激战正酣,福雷斯特尔(以后的美海军部长)望着摺钵山上的升起的星条旗,无限感慨,留下这样一段话:“摺钵山顶升起那面旗,意味海军陆战队名垂青史五百年。”说美军征战天下,血洒五洲,首推海军陆战队,美国军中之军之强悍世上无人不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5 21:54:07编辑过]
|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0-15 21:58:34 --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五)!! 1996年秋,中国东南的福建沿海电闪雷鸣,杀声阵阵,陆海空三军轮番上阵,各抡重锤,多年深藏不露的二炮也频频发威。台岛一时风雨飘摇,风声鹤唳,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心神不宁的山姆大叔,匆忙放出两条航母,以探虚实。按时下的一些说法,当时我有夺取澎湖意图,从而一举打断李登辉台独的脊梁骨。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一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著称,这一仗就倒过来了,杀鸡用了牛刀,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拿下一江山岛只是拉序幕,好戏还在后头。战史上这一仗又称大陈战役,当年在上、下大陈岛上驻有国军两万人马,一江山岛只是大陈岛的门户而已,算来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战役。(是役,对先取一江山还是先取大陈分歧不小,多数人主张先打大陈。但浙东前指司令张爱萍力主先攻一江山,这一作战方案最终得以通过。)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掣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红旗插上一江山岛不过两个个小时,第二天肃清残敌,彻底结束战斗。一举拿下一江山,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但这一仗付出代价之高,在军中也有非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打赢了麻将输了钱”,伤亡超过了敌军(1.3:1),其中阵亡393人。从战史上来看,淮海战役66天,陈再道的2纵,也就是以后的第10军,也就阵亡438人。61师在舟山登步岛碰了钉子,被国军吹得神呼其神,阵亡也大致是这个数。以此推论,1师在老山作战半年,阵亡三百余人,所以说这一仗是激烈不如说是惨烈了。总结起来,要说的问题很多,除有三军协同,战术指挥等等之外,国军难得一见的“牺牲精神”也是重要原因吧。一江山之战,毙敌500多,俘敌亦500多,差不多是非死即伤了。一江山守军司令王生明是蒋经国钦点的胡宗南爱将,最后引爆手榴弹,算是真正做到了士为知已者而死。台湾高雄曾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生明路”。
百万大裁军后,由于陆军的合成,20集团军也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坦克11师的编入,128师的“加盟”,20集团军的实力可以说空前。但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军之杰”也在“与时俱进”中,有人说,20集团军是“最轻”的集团军之一,标准的五旅的编制,2万来人与集团军帽子名不符实。这顶帽子不要也罢,但好在当年“兄弟”都在军中,58师整编为机步旅,据说是中国陆军第一个装备轮式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旅,机械化装备早于大红的127师,足见军方对该师的重视。摩步第60旅一营是原59师的175团,即很有名声“沙家浜”团,可以说60旅是两师主力合编而成。从这个角度说,真是“打虎还靠亲兄弟”,几十年过去了,能抱成团的,也是屈指可数了。 |
-- 作者:雄关漫道 -- 发布时间:2006-10-16 20:27:14 -- ![]() |
-- 作者:汴之鹰 -- 发布时间:2006-10-22 11:34:12 -- 光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