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追梦无极限
-- 发布时间:2006-01-07 03:00:50
--
创作根源
剧作家细评析《朝阳沟》
著名剧作家、今年83岁的杨兰春老提起《朝阳沟》里的银环和拴保,仍然显得很兴奋,他说:“为了创作这个剧本,我在曹村待了很长时间,每天与村民们一起下地劳动,闲的时候,就和他们聊天。我记得当时正逢曹村大旱 ,村民为了浇地,都是担着水桶一桶一桶地翻山把水挑到地里。我在劳动中,发现有一个叫赵银环的小姑娘非常能干,经过多次的接触,我从她身上看到了青年人的高尚情操,她虽然身板瘦小,却担着水桶和人们一起抗旱浇地,后来听说她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在家的故事,就把她作为剧中人物的原型,勾画出一个叫银环的姑娘。当然,在我的剧本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把许多生活中人物的性格进行综合加工而成的。”
提起拴保这个人物,杨兰春老人停顿了一下,他说,之所以把剧中的男主人公叫拴保,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让自家比较娇贵的男孩健康地活下来,一般要到庙里求一根红绳,然后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手腕上避邪,老百姓把这种做法叫“拴宝”,因此,在当地,叫“拴宝”的孩子很多。在编写《朝阳沟》剧本时,他故意把主人公的名字叫做拴保(“拴宝”二字的谐音),主要是想让村民们感到更亲切一点。
杨兰春老人说,认识拴保的生活原型赵栓柱是很偶然的,当时,村民们在吃饭或歇晌时,爱凑在一起闲聊,他就是从和村民的闲聊中得知有赵栓柱这个人的。他听人讲,赵栓柱干起活来非常积极,从不叫苦叫累,属于热血青年。后来也见过几次,感觉小伙子人不错,当时他塑的下面形象拴保,就有部分赵栓柱的影子。
杨老说,要写一个好剧本,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朝阳沟》让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也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朝阳沟”沉寂40年
1964年,《朝阳沟》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的亲切接见。时隔37年,2001年5月,《朝阳沟》再次进京演出,仍然轰动北京,在长安大戏院里,观众为《朝阳沟》甚至拍红了巴掌。
几十年来,“朝阳沟”的影响早已走出了戏剧领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各方所关注。中国文化战略研究会研究员白华曾撰文认为《朝阳沟》是供不断深入开掘的文化宝藏。但银环的家乡曹村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应该比以往多些什么。1974年初,曹村群众开始觉醒,联合上报公社,要求将曹村大队改为朝阳沟大队,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使人的经济意识增强了,朝阳沟人渐渐懂得了名牌的价值和效应,豫剧《朝阳沟》这个名牌本身所蕴含的商机,也终于被手拿惯锄头的农民们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登封市朝阳沟村写出了《朝阳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出了建设朝阳沟风景区,使登封西有千年古刹少林寺,东有全国闻名朝阳沟。开发公司先后有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建了大门、水上观景台、旅游船、旅游度假村以及农家院落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