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生活开封时事 → [推荐]开封:风云名居今安在


  共有2798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开封:风云名居今安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乡村骑士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退休版主 帖子:475 积分:4653 威望:3 精华:24 注册:2005-08-30 09:42:35
[推荐]开封:风云名居今安在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3-27 23:48:47 [只看该作者]

2004年第7期《人物》杂志发表了李洁的文章《开封:风云名居今安在》,时隔两年的今天,再读这篇文章,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怀古和感慨,感受开封的文化沉淀。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署名李洁的记者,有可能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资深文化记者、作家李洁。最近他的历史散文新作《文武北洋》近日被中国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收藏。《文武北洋》汇集了作者对陈独秀、袁世凯、吴佩孚等九位在北洋时期(1912-1928)风云人物的追寻,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追寻牢牢地吸附在对历史故址(故居、陵园)的探访中,而这种追寻与探访又吸引着读者与作者一起思考近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为此专程致电李洁,称这本《文武北洋》“又给我们历史工作者带来一阵清风”。下面本版转帖全文,并配以图片,以飨诸君。

开封市是豫东名城,从战国时起,就数度成为中原政权的首都,尤其北宋时,更以“东京”驰名天下,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开封当时的繁荣。宋之后,它还叫过“汴京”、“汴梁”。“汴”是因为城南有条汴河,城以河得名,如同洛阳、济南等。因是历史名都,所以,开封的地名、店名等,往往古风氤氲,像我这次入住的地方,就叫“汴京饭店”。
巧的是,五年前,我曾来过开封,投宿的也是这家挺气派的“客栈”,那一次,我们一行人看过名气很大的铁塔、相国寺等名胜,也在重修的仿古一条街——“御街”里溜达过,但那些储存着近百年历史浓尘的老房子,却只看了一处,即刘少奇的死难地。重访开封,当时的遗憾一下子又被“激活”。于是,独宿古都客栈,未能倒头便睡而是满脑子都是那些想象中的老房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粗数一下,中华民国时的河南督军府(后为省政府),就值得一看——自明代以降,至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头五年,开封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冯玉祥、田文烈、韩复渠、刘峙、卫立煌、商震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是民国时代河南的“主人”。抗战初期,蒋介石还曾来此召集过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首脑会议,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渠的性命就是在那次会议后被了断的。抗战胜利后,参加国共军事调停的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先生也曾来此视察黄河防务。对了,还有一位世人景仰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少年时代也是在开封度过的。共和国成立之后,前两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均曾亲莅开封,刘少奇甚至两至斯城,只不过第二次是被押解而来,并最终死于此地的。
以开封城之小,拥有如此之众的历史名人的旧居,教我如何不向往?只是,不知那些老房子尚在否?
抵达开封的次日,我便请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朋友陪我一同寻访那些老房子。

汴京饭店位于开封市主要的东西通道——东大街上,出饭店大门往南一拐,即是土街。土街已名不副实,成了一条新拓宽的柏油大路,南北通衢是也。北土街10号,即刘少奇逝世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进入大门,见院内墙上嵌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四位领导人为刘少奇题的词,比之其他人的面面俱到,一向寡言的邓小平只题了五个字:“缅怀刘少奇”。这五个字还被制成挺大的金字嵌在了陈列馆的正门上方。我问馆内的一位老先生,这是他们来此凭吊时写的吗?老先生摇摇头,说:这里来的最高领导人是杨尚昆,但那时这里还没建成纪念馆,杨也还没担任国家主席。原先每到清明节或刘少奇的忌日,他的夫人王光美和子女刘爱琴、刘源等人都会到这里来祭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大的陈列馆里展示着故人的图片和文字,重点是他两次来开封的史料。最末一块展板上的字是刘少奇预感将与家人生离死别时说过的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是的,历史不是哪个人写的,“盖棺论定”也不过是当时秉政者的评价,从他以“叛徒、内*、工贼”罪名被“永远开除出党”,到共和国以最高葬仪隆重平反追悼,中间不过十年多一点。比之历史上蒙冤的许多大人物,他被诬蔑的时间不能算长。看到那幅刘少奇骨灰撒海的照片,我便再一次记起自己在青岛针织三厂当工人时的所见:1980年5月某天下午,飘起雨星,不知谁说王光美一家要把刘少奇的骨灰撒到海里去,车队马上就要经过厂门口了。于是,工人们不顾劳动纪律,纷纷跑到华阳路上的大门外。没多久,果然有几辆那时很罕见的“大红旗”轿车在前后数辆轿车的陪护下急急驶去,因为每辆车的窗帘都拉了下来,所以,谁也没看清王光美和刘少奇的骨灰盒在哪辆车上。第二天看电视得知,昨天下午,在四艘猎潜舰的护卫下,北海舰队最可夸耀的101号导弹驱逐舰在青岛大公岛附近水域完成了将前国家主席骨灰撒海的特殊任务。把骨灰撒进大海,据说是刘少奇生前对妻子和子女的嘱托,他说:恩格斯就把骨灰洒进了大海。说这番话的时候,已黑云压城,他从一个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忽然成了备受责难的党内斗争的头号对象。如此安排身后事,每每被人们说成是刘少奇带头履行丧葬改革之举,其实更应该理解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不容乐观的预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刘少奇是1969年10月17日晚9点多被从北京空运来开封的。这位白发苍苍的前中共中央副主席、共和国主席,已经被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他是被人用担架抬着来的,气息奄奄。与其说是肺炎和糖尿病合谋放倒了他,不如说信念和政治上的绝望使他心身崩溃。195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刘委员长和年轻而漂亮的夫人王光美从郑州乘车来到开封视察,受到怎样的礼遇啊!在众多笑脸的簇拥下,他们登龙亭,游铁塔,与官员聊天,和工人握手,馆中众多的照片让人回顾了当时的盛景。等刘少奇二进开封时,王光美已经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被关进了京郊的秦城监狱,他则成了坐以待毙的苟活者。在此楼一楼的南屋,羸弱的刘少奇度过了他最后的27天。从来到“走”,这个病榻上的老人没再说一句话。夫复何言?
现在,刘少奇呆过的房间,又被布置成了当时的样子:一个标准的医院病床,一柄旧式的吊瓶立杆,有个药柜,有些药瓶。一幅大的故人标准照挂在病床上的壁上,下边摆着一簇鲜花。当年11月12日清晨6时45分,蒙冤的刘少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年71岁。一直被关闭在这个小院里执行“17号任务”(以刘来开封之日命名)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为这个只因普通疾病而致死的特殊患者刮光了胡须,穿上了一套临时找来的衣服(从北京抬来时他就一直光着身子裹在被子里),然后,用担架把他抬到屋外,拍了张遗容,然后,又把他抬过小小的天井,放进了通往地下室(原为金库)的小过道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狭窄的天井里立起了一座故人的半身塑像,基座上是“文革”中早早被“打倒”的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来此地参观时的题字:“刘少奇逝世处”。而像的北侧,即是地下室的入口。我凑过去打量了一下昏暗的小屋(过道),只见一个极旧的帆布担架静静地搁在水泥地上,黑黝黝的地下室入口像魔鬼的大口随时要吞没这具担架,看得我不寒而栗!

刘的遗体在这里停放了两天之后,北京的指令到达。11月15日零时刚过,人们打开了这道近半尺厚的金库保险门,用一辆“六九”型吉普车把瘦长的死者拉往开封火化场。因车太短,那一双干瘪的腿不得不伸在外边。怕人看出死者的真面目,人们用白布把遗体缠了个严严实实,推进了火化炉。
  骨灰寄存证是这样填写的:
  骨灰编号:一二三
  申请寄存人姓名:刘原
  现住址:××××部队
  与亡人关系:父子
  死亡人姓名:刘卫黄
  年龄:七十一
  性别:男
  死亡原因:烈性传染病
“刘卫黄”是死者少年时代用过的一个名字,“刘原”则显然冒用了其子刘源的名义。呜呼!一位国家元首的性命,就这样被处理掉了。所幸的是,他的骨灰盒居然一直保存下来了,这样,等到11年后中共中央为之举行隆重的平反昭雪仪式,就不致尴尬——1980年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的追悼仪式上,当年被“打倒”的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不光亲自宣读了悼词,而且还握住泣不成声的王光美的手,用一向言简意赅的“邓氏语言”说了一句:“是喜事,是好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林彪事发后,人们通常把1969年国庆节后中央要人们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成林的一大罪状,刘少奇最终死在医疗条件不如北京的开封自然也就成了“林副主席一号命令”的罪恶后果之一。其实林彪不过是具体下令者而已。是年,中国和前苏联的长时间意识形态对峙已经演化为边境军事冲突,为防止“社会帝国主义”(*对苏的定性)突然发动侵华战争,*决定自己和大部分中央领导人立即分别疏散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刘少奇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从病榻上抬出京城的。而且,开封市委的这幢老楼也不只接纳了刘一个人,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没被“打倒”的徐向前元帅和也被“打倒”的杨成武上将,当年也被安排进了这个楼里。当地驻军配备了两个排和四挺机*来警卫此楼,不应该单单理解成是对刘少奇的迫害。当年,此院乃开封市委办公楼,刘的居所原为该市主要负责人的办公室,无论怎么说,都最为安全。
北土街10号,从最早的“同和裕银号”,到北洋时期的河南省农工银行,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开封市政府,共和国时代的开封行署人委(地区政府)与开封市委办公地,迁潮中保留了下来,成为开封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属地。1993年,开封市委在临街处修建了现在的大门,并在门楣上嵌上了“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几个大字。此馆成了开封一处参观者最多的纪念馆,尽管门票十几元一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9 16:35:04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