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无数的夜里听雨,皆因心中的尘念太重,也似那千条万缕的雨丝,缠缠绕绕感到苍凉沉郁,原来,听雨皆因年纪,阅历,思想或环境,气氛的不同而感概不一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正是写出了这种境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也许雨从来就是诱发人愁绪的诱因吧,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寄雨抒怀,无数的深闺怨女在雨夜无眠细数更前漏子,点点滴滴都是离愁别绪。“暮雨凄凄深院闭,灯前凝坐初更”,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有关于雨的诗词中,大多是悲悲切切,愁云惨淡,和着潇潇的风雨声把愁绪渲染得亦如“风细雨霏霏”无边无际,丝丝点点。而张志和的《渔父》则给人淡雅秀逸明丽清新的画面,那是一种宁和的心境,恬淡的情调,闲适的心绪,他用笔给人们画下一幅杏花春雨江南画卷:初春的远山则蒙上几分绿意,从水田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叟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色的蓑衣泛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再晕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画面浸在一片溟蒙烟雨之中,显得幽远而旷淡。让人跟着作者就醉了,这是我一直喜欢的一首词,喜欢那种逍遥飘然清新朴实的意境。
雨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具灵性与诗意的音符。经雨洗涤后,整个大地变得清新明净,空气中弥漫着水香、花香、草叶的清香。那翠绿的草坪上竟窜出一排褐色的野菌,这些菌也许是不能食用的,不象小时候在农村,雨后的第二天,在田埂上长出白色的蘑菇,我们就踏着水珠把那新鲜的蘑菇摘回家,这样的乐趣是永远也不会有了,只留在雨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