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抢猪
2007年8月上旬的一天,河南省漯河市10公里外坡高村的村民三五围坐在一起,男人光着脊背,女人摇着蒲扇,他们无所事事地抱怨着闷热难耐的天气。
村民们从未如此闲适过。在今年春节以前,这个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的村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喂猪或收拾猪圈。
“以前挨门挨户都养猪,”四十多岁的村民吴小翠对记者说,“村子里到处都能闻到猪圈味”。但现在,猪在这个村基本绝迹。
半年前,坡高村暴发瘟疫,突然高烧的生猪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浑身黑紫,四脚乱蹬地死去,“几乎所有的防疫针都打过,还是没有用,”多的时候养过六十多头猪的吴小翠见势不妙,赶紧把所有的猪卖掉,“一头母猪四百多元就卖了。”
现今,吴小翠家后院一排十多栏的猪圈空空如也。她发誓再也不养猪了。村里其他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赚安稳钱去了”。
漯河是河南省著名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在香港,漯河市出口的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以双汇系列肉制品为代表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链,每年生猪屠宰量达到1500万头。
在河南70%的生猪产自像吴小翠这样的散养户。2006年末以来的猪疫让这些散养户“破产”后,河南等地闹起猪荒,“猪肉一天一个价,”河南省肉类协会会长刘承信在给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说,“市场上部分猪肉已达到每公斤21元的历史新高。
2006年10月开始,刘承信陆续接到屠宰企业打来电话,企业反映“明年猪肉肯定出问题”。原来这些屠宰企业收到的生猪越来越小——一般90公斤以上的猪才出栏,现今三四十公斤的小猪天天能收到——猪疫让饲养户人人自危,生猪无论大小一律卖掉,以免病死血本无归。
“去年的疫情给河南带来毁灭性打击,生猪一个村一个村死去,小型养猪厂基本全军覆灭,”刘承信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各地猪源紧缺造成肉类加工企业屠宰量急剧下降,“降幅在30%—50%之间。”漯河汇通集团原来日屠宰量3000头,现在不足1000头,春都集团原来日屠宰量800头,现不足一半。
目前,猪瘟的阴影仍未散去。距吴小翠家几公里的河南万东牧业有限公司郾城第二种猪厂,是双汇在河南的四个生猪供应基地之一,占地500多亩,每年可以出栏生猪约10万头。南方周末记者以买种猪的名义要求进厂时,一位背着药桶的50多岁员工往记者鞋上反反复复地喷洒着防疫药液。
大型猪厂由于防范严格,疫情影响较小,“那里的饲养员被封闭在饲养室内,几个月都不让出来,吃饭都从小窗口送进去,像蹲监狱一样。”刘承信说。
但即使这些疫情波及较小的养殖厂把生猪全部供应给双汇,仍无法满足双汇的需求——以双汇每天屠宰生猪3万至4万头计,“双汇四个生猪供应基地每年4万头出栏量,这些生猪不够双汇10天杀的。”万东牧业有限公司郾城第二种猪厂一位员工隔着铁门对记者说。
双汇只能到其他地方寻找猪源。在天涯网站上,河南虞城一家有300员工的肉类企业的老板发帖称,双汇已到新疆去抢猪,“新疆的猪价让双汇抬高了”。
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的商品涨价在所难免。
在今年7月份,一些地方的经销商接到双汇火腿肠涨价通知,幅度大约12%-20%。但是,“目前产品提价幅度远远跟不上肉制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幅度。”双汇负责人对外界称。
漯河市一位领导在前不久的内部会上说:“双汇今年上半年多投入3亿元成本,利润却减少1个亿。”漯河国资委主任也对外称,“现在双汇基本不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