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生活开封时事 → [转帖]开封有一个文昌宫???


  共有235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开封有一个文昌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红二十五军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共和国大将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8170 积分:51490 威望:20 精华:13 注册:2006-06-04 13:52:14
[转帖]开封有一个文昌宫???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05-26 06:13:02 [只看该作者]

开封文昌宫在哪里?
开封龙亭后,开封体育场(馆)门前大道上有一座文昌小学,还有文昌后街、文昌后西街。于是有人问:开封有没有文昌宫(庙、阁)?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宫(庙、阁)?作为古代文化的象征,这个问题引起一些相关人士的注意。

文昌的由来与变异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人民便有崇奉“文昌”之风,但仅属于星辰崇拜,《史记·天官书》指出:“斗魁(北斗第一星为魁星)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古人从形状上观察星相,将北斗七星勺的部分比喻为筐(故曰戴筐),更把斗魁、戴匡六星与人间社会秩序相联系,赋予它主宰人间命运的功能,视其为天府。系天之精灵所聚,传播天之法度,命名为文昌宫。但这只是一种广义上的解释。
汉代以后,六星各司其职: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人们把四星司命视为文昌宫星(见《周礼·春官》司农郑众说),但也有人如郑玄则认为第四、第五两星为文昌星。不过在这以后出现的《风俗通义》及《云笈七签》等书中都尊重郑众的说法,曰:“今民间独祀司命耳。”这就是文昌之由来和初期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且一直延续了四五百年。到了唐代,由于重科举,人们对文昌的信仰和崇拜,有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
宋、元间,道教中有人开始把四川梓潼神附会为文昌帝君。梓潼神姓张名亚之,或曰恶子,曾仕晋战死,而存有庙宇,颇有灵验。因曾迎唐明皇于蜀,被追封为左承相;复因助唐僖宗,再封为济顺王;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因助官军第三次追封为英显王。南宋绍兴年间,数次加封“武烈”、“忠佑”、“广济”等封号,成为拥有八字封号的英显武烈忠佑广济王。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改封“英显武烈文昭忠济王”。连他的父母妻子从北宋徽宗时起也受到各种追封和加封,其影响逐步扩大,由四川而至内地各省。而且除地方守护神的性质外,还给他加上了有预知科举仕进的功能,逐步促成了梓潼神与文昌星的功能合一。
当然这种功能合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渐进过程的。首先将梓潼神张亚之与文昌星融为一体而著经立说者,是南宋蜀中道士刘安胜。这个刘安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假托梓潼神降笔扶鸾著述《文昌大洞仙经》、《大洞法箓》、《文昌化书》、《清河内传》、《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等多种经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历代多有仿效,出现的各种文昌经籍、经文不下百种之多,且广为刊行,文昌崇拜乃日渐升温。元仁宗延佑二年(1316)更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人遂以文昌帝君称梓潼神,全国郡县所在多修祠祀之,后人普遍认为此为“文昌帝君”称号之肇始(此前刘安胜托名所著《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中已明确写有“尊奉张亚子为主文运司禄籍的文昌帝君”的文字)。其后文昌宫、文昌庙、文昌祠、文昌塔、文昌阁、文昌楼、文昌台、梓潼观等祭祀建筑遍布全国以及海外大多有华人的地方;各种有关文昌的文化活动,也频频在全国各地出现,形成了一股丰富多彩、洋洋大观的文昌文化。
明循元制各地学校多建有文昌帝君祠庙,岁以二月三日帝君生辰致祭。至明孝宗弘治六年(1488)时礼部尚书周洪谟等建言朝廷:“梓潼显灵于蜀,以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由此学校中的文昌宫(庙、阁)乃与梓潼神脱钩,却转而借助明朝崇奉北极真武而再度得以大传播。文昌星(司命)由于位居北斗斗口而被特祀,各地再次大建文昌宫(庙、阁)。加之这些宫(庙、阁)多有名人为之写记以及各种有关文昌信仰善书的刊行,至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之际,文昌信仰更与惜字会(敬惜字纸)相结合,使文昌信仰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嘉庆六年(1801),皇帝不仅在京师建文昌庙为天下先,而且下诏全国崇奉文昌帝君,更要求地方上春秋祭祀文昌,这些都推动了各地文昌宫(庙、阁)的建立,达到最盛期。有些地方的文昌宫(庙、阁)里祀有魁星,有些地方则专设魁星阁。

开封文昌宫(庙、阁)在哪里
北宋以来,开封先后曾有文昌宫(庙、阁)5座,一座在贡院的梓潼阁内,一座在西华门,一座在城东南宋太学桂香祠,一座在行宫角,一座在惠家胡同。梓潼阁和桂香祠早已埋于地下;惠家胡同的文昌庙在哪里?我走遍了惠家胡同十字形街道的角角落落,已没有人晓得哪里曾经有过文昌庙,有关史志上也没有这个文昌庙的资料。在人们记忆中留有印象的是位于行宫角的那座文昌宫。它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河南巡抚马慧裕所建,它西邻大梁书院。由于地处市中心,又与大梁书院毗邻,曾经盛况一时。上世纪80年代拆除时,仅余残破大殿一座。其盛时建筑规模如何,缺少文字记载,已无从知晓了。
最后要说的一座是位于西华门的那座文昌宫。西华门今日开封地图上已无这个名字,其地在今大兴街北头,临近龙亭杨家湖南岸向南那段地方。1965年街道区划重新调整之前,这里叫做文昌街,也曾叫过文昌庙街。从地理位置上观察,它与龙亭湖东岸的今东华门街也还对称,说明这里过去确曾有过文昌庙。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这座文昌庙的历史情况以及建筑规模,同样缺少记载。再就是它和今天龙亭后的文昌后街、文昌后西街有无关系?按我国庙宇大多坐北向南的传统习惯看,这座文昌庙在南,文昌后街在北,当然可以认为今天的文昌后街指的就是这座文昌庙的后面。但似乎距离又太远了一点,令人不得不怀疑,今文昌后街的南面是不是还另有一个文昌宫(庙、阁),根据目前手头所掌握的材料,还没有另外一座文昌庙。今天的文昌后街虽然距离原文昌庙远一点又偏东一点,但那里过去除湖水外别无街道和人家,也就只能认定它是指西华门文昌庙而言的了。
开封文昌宫(庙、阁)中有无魁星,已不可考。但开封却专有一座魁星阁,在开封小南门向东,城墙东南角那个地方。上世纪30年代尚存,后毁于战火。

文昌宫(庙、阁)的瑰丽华章
文昌宫(庙、阁)的建立,由于清帝诏令全国郡县设立文昌宫(庙、阁)而非常普及。不仅各省郡县设有文昌宫(庙、阁),不少不是郡县治所所在的地方也建有文昌宫(庙、阁):如天津的杨柳青就建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文昌阁,位于大运河南岸,是一座六角三层的木结构楼阁,通高15米,六脊瓦顶,每脊各负一条苍龙,正中为一颗硕大的宝珠,设计十分精致奇巧,是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明代楼阁式建筑。同样过去不是县城的河南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南门对面也建有一座很富丽堂皇的文昌阁。全国像这样的乡镇还有不少,这些情况恰好说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民富裕了就会很自然地看重文化、重视科举,就对文化昌盛的殷望与期待更为迫切。正是这种殷望与期待使很多地方文昌宫(庙、阁)的建筑普及起来、讲究起来,并很富有特色。
拿贵阳文昌阁来说,它位于贵阳老东门城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它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底层呈四方形,而第二、三层却是9个角。而这9个角的度数又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为30度,其余6个角则为45度,这9个角划分的方法是将圆周先分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为三段;将其余三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的九角形。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座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别无第二座,堪称一绝。再看该阁内部结构共用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第二、三层的椤木又各为9根,整个阁楼结构都以9为基数,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设计者刻意的追求。我们知道古建筑是很讲究“术数”的,并且特别崇尚9,认为9是天地的极数,常用9的倍数来表示崇高无极。再就是这个阁第二、三层内的柱子都不穿过楼板,它的下面也没有相对应的柱子。通过这种做法,使上层的负荷均匀分散向下传递,既减少了对底层的压力,也有利于缓冲水平方向的摇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防震能力。这也许就是它经受了清嘉庆年间一次较强烈地震,城墙都在地震中震塌,而这座文昌阁却能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全国各地特色不一的文昌宫(庙、阁)保留下来的不少,今天都成了旅游胜地、成了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封自宋金之后,虽然不再是京都,但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曾经有过的5座文昌宫虽然也都不复存在,且遗留下来的文字也不多,但我相信它们的建筑以及规模不会太差,只不过我们这里文化底蕴太深,文物太多,人们的注意力未及于此,且多次遭受黄河侵袭,没有保存下来而已。

今日开封文昌宫
清末废除科举及民国之建立,民间对文昌神的信仰受到一定扼制,开封文昌宫(庙、阁)及魁星楼的被毁,更使人们对文昌的印象逐步淡化。现在人们只是在走到开封体育场那条大道,看见文昌小学的时候才会想起开封还曾经有过文昌宫、文昌庙。它们在开封存在了上千年、几百年,曾经受到许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崇拜,它既是一种迷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全国各地原有的、新建的文昌宫(庙、阁),已不再是人们朝拜的地方,但它们又有了新的用途——旅游。一些著名的原有的文昌阁建筑还是文物保护单位,为我们研究这种文化现象以及古代建筑提供了实物教材。开封中国翰园在其原有的碑廊楼阁中新辟了一座文昌阁,也为人们创造了回忆这一段历史的契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回味一下这段历史,不论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应该说对我们了解这一段历史都是有益的。
作者: 吴凯 沈毅
来源: 汴梁晚报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