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生活汴梁小吃 → [分享]六大茶山


  共有45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分享]六大茶山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分享]六大茶山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48:58 [只看该作者]



六大茶山
作者:阮殿蓉
ISBN:7-5019-4964-6/TS·287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书价:28.0
图书简介:作为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云南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尽管在漫长的时光中,关于云南茶叶最初的记载,已经散失殆尽,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还是以自身顽强的生命,诉说着远古时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与葱茏。
第一部分:云南:世界茶叶的原产地
作为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云南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尽管在漫长的时光中,关于云南茶叶最初的记载,已经散失殆尽,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还是以自身顽强的生命,诉说着远古时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与葱茏。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

第三部分:江北六大茶山
宋朝时开始闻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可以说就是人类种植茶叶的典范。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提到六大茶山的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古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第四部分:茶马古道的起点
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49:48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云南:世界茶叶的原产地
云南山茶甲天下

  作为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云南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尽管在漫长的时光中,关于云南茶叶最初的记载,已经散失殆尽,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还是以自身顽强的生命,诉说着远古时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与葱茏。
  在云南,大地至今还为我们保存着茶叶原初生长弥足珍贵的物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的1700多年的野生“世界茶树王”,勐海南糯山上栽培型800多年的古茶树,思茅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野生型2700多年古茶树、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村过渡型千年古茶树以及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都是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它们在形象地纪录着茶叶生长演变历史的同时,还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其最原始的故乡就在云南。
  对于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何方?多年来中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根据一些不完全的资料,认为原产地在印度,而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则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对此,王懿之先生在《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探源》一文中作了有力的论述。
  首先,从野生茶树的重要发现来分析。世界上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在我国史书上,有关野生大茶树早有记载,最可贵的是,1949年以来在云南境内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是我国迄今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省份。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先后发现的两株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是论证茶树原产于云南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1962年,茶叶科研工作者张顺高与刘献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大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野生大茶树群时,发现其中最大的一株主干直径为1米,株高32.12米,取老叶作化学分析,含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9%。1980年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人,又在该地附近发现一株更大的野生茶树,主干围粗3.8米,高34米,年代久远,估计在千年以上,据植物分类学家张洪达先生鉴定,为大理茶种。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1980、1981、1982连续三年在滇南的茶树资源考察,共发现了十八个茶树新种,它们都分布在西双版纳及其周围。这说明了西双版纳及其周围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也是古老的普洱茶的故乡。
  茶树,在植物学上属茶科,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有260余种分布在云南,号称“云南山茶甲天下”。云南大叶种茶由于生长在特别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保存了茶树的原始类型。云南各族人民很早就从事野生茶树的驯化,在驯化的过程中,茶树由乔木变成灌木,由大丛灌木变成小丛灌木,叶由大变小,叶色由浅而深,分枝由稀而密,发芽由早而迟,新梢增长加快,直到演变为现在栽培的茶林。
  其次,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来分析。众所周知,包括野生茶树在内的所有植物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长,都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即具有良好条件和环境的便能生长、繁衍,不具备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就无法生长,即使暂时生长了也会逐步消亡。这不是人们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和生长法则。云南,尤其是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的西双版纳和思茅,为野生茶树生长和大量栽培茶林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上帝的骄子得以在大地的怀抱中滋生、繁衍。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0:27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天然茶乡

  从古代气候的考察中,更能说明问题。据古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1.8亿年至1.3亿年前,裸子植物发展迅速,真蕨、苏铁、银杏、松柏生长繁茂。第三纪出现了山茶等被子植物,但在第四纪的几次大冰川期中,地球上的许多植物种类被毁灭。据研究,云南南部很多地方未受到冰川的袭击,西双版纳和思茅均是承蒙上苍的眷顾而未受袭击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保存下许多古老的植物种,如木莲、望天树、黄缅桂、龙脑香、苏铁、树蕨等。山茶种植物分布广,种类繁多,它们是第四纪冰川劫后的幸存者。
  印度的情况怎样呢?古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印度的产茶区系喜马拉雅山南坡,当时还是大海,不可能有古老的山茶植物,也就不存在被冰川毁灭与否的问题,自然就不可能是茶树的起源地。据史书记载,印度茶是公元1780年由我国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迄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欧洲的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三百多年前,当茶叶第一次运到英国时,人们还不知其用途,竟被作为时髦的冷盘菜吃了。
  另外,从古地质史与古植物学来分析,更能看出云南是茶树原产地。大家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分布有一定的区系,与地质史、古植物学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地质学界公认的大陆漂移论,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分为两个大陆,即冈瓦纳和劳亚,中间为海水相隔,亦即地中海经过西南亚直达泰提斯海,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在一个大陆板块。植物学家把在地球上发现的植物化石,根据当时植物群落归为两类,即劳亚北古大陆热带植物区系和冈瓦纳古大陆寒带植物区系,中国属前者的热带植物区系,而我国的西南原处于劳亚北古大陆的南沿,临近泰提斯海,在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发生以前,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是第三纪出现山茶等被子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理想的发源地,也是茶属植物的故乡。因而,野生茶树发源于云南,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自然的选择。而当时的印度,处于寒带植物区系,没有产茶的自然条件。而现在产茶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在出现高等植物的当时还是大海,没有陆地植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不讲自明的道理。此外,有的农学专家还从自然条件对茶树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茶树近缘植物、茶树的原种、茶叶生产化和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地图上看,云南西南的澜沧江沿岸地区大体包括了今天的思茅、西双版纳和临沧。顺着澜沧江的流向就能发现,在中国茶叶史上一些声名显赫的地名:凤庆、顺宁、景东、镇沅、澜沧、普洱、勐海以及古代普洱贡茶的生长地六大茶山,就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澜沧江两侧,这显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它表明云南、尤其是云南西南澜沧江两岸,是中国也是世界最为古老的天然茶乡。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0:59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
最为优质的茶叶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其实,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就有记载。
    《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1:27 [只看该作者]


茶叶优秀的本质

  如果说正宗的普洱茶产于六大茶山,已成为普洱茶人的一种常识,那为什么六大茶山的地名,这本容易确定下来的东西,却在不同的历史典籍中互有出入呢?究竟是因为斗转星移,淹没了历史的真相,还是世事的变迁,模糊了人们的认识?
  多少年来,对六大茶山的确切地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的纷争为“六大茶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六大茶山的确切地名,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一度成为一宗谜案。
  也许有几个原因影响了人们对六大茶山确切的判断。一个原因是我们今天的六大茶山名,是当地世居民族对六大茶山称谓的音译,比如说攸乐,在一些典籍中,就被称之为基诺;蛮砖在一些书中,则成为了蛮端;而曼撒在《云南通志》中却为曼洒,这就让六大茶山虽然都有明确的指向,然而却因它不停变换外套,从而给人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一个原因是当年的茶商在采购或贩运茶叶时,为了获利的需要,都把自己的茶叶说成是出自名山的名茶,时间一长,不免混淆视听;另外的原因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同一个地方,地名的称谓也许会随着自身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就像思茅厅采访笔录中提到的一大茶山“架布”,只是倚邦乡的一个小村子。1957年,当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蒋铨所长对六大茶山实地考察时,架布所产之茶竟然只有400公斤,而相临的产量更少,再由于架布和,都归在倚邦乡,因此把它们说成是倚邦茶山也没有什么错。
  对于古“六大茶山”究竟为哪六处,历来说法不一,甚至还有人用史志和传说来加以证明。有人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就这样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莽)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名其山。又莽枝有茶树王,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在六大茶山,的确有世居民族祭祀茶树王的习俗,但仔细研读历史典籍,又会发现祭祀茶树王的习俗,阮福的《普洱茶记》中也有记载,只是茶树王的所在地是革登山而非莽枝山。
  195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他们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多里,走遍了六大茶山的山峦沟箐和山村寨落,访问了茶庄主、茶商、当地老人,查看了许多碑石、纪录,他们认为,历史资料及口头传说中的莽枝茶山即是莽芝,位于倚邦区第四乡,又名勐芝大寨,与三乡革登只距15里,而且周围地区不大,茶园面积也不多,应属革登茶山范围。而《普洱茶记》中所说的架布、位于蛮砖、倚邦之间的架布河旁和河旁,均在倚邦乡第一乡内,范围比勐芝还要小,因此这两茶山应该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内。而易武、攸乐、曼撒三地区范围广,茶产量大,因此被列为大茶山也在情理之中。根据他们的普查报告中谈到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普洱六大茶山依次应为易武、倚邦、攸乐、曼撒、蛮砖和革登。
  尽管在岁月的长河中,“六大茶山”的地理名称曾一度发生过变化,史籍的记载也不尽相同,但对广袤的大地来说,这种改变实在太过于微观。因为无论哪一种史志所说的“六大茶山”,都在今天的勐腊县及毗邻的景洪市。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所标注的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曼撒在今天的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这六大茶山,直线距离都不远,相近的环境、气候、物种,使它们都成为了云南大叶茶最优质的产地,因此,对于位于世界茶叶原产地中心地带的六大茶山来说,任何地名的变更,都“万变不离其宗”,而不可能改变茶叶优秀的本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1:51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江北六大茶山
倚邦茶山

  宋朝时开始闻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可以说就是人类种植茶叶的典范。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提到六大茶山的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古茶山是连成一片的。《滇系》一书在谈到六大茶山的位置时就曾说:“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这六座古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由于它们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因此史称之为江北古六大茶山。事实上,随着人工种植茶树的大面积铺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西双版纳澜沧江沿岸一带,均成为优质大叶茶的生产地。除了澜沧江北岸的六大茶山外,江南也有六大茶山,即勐宋、南糯、勐海、巴达、南峤、景迈。只是由于一江之隔,古时的交通又不发达,一条江就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从而让江南的六大茶山鲜为外人所知。
  一、倚邦茶山
  澜沧江北的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外,其余的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在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一说。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山、曼拱山、曼砖山,再加上牛滚塘半山。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之前,倚邦是江北六茶山的“盟主”。那是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红极一时,大批的四川茶农慕名前来,他们怀揣着小叶茶籽,并将它种在了这块茶叶最初的生长地上。当时从外面蜂拥而至的茶人,也有石屏和楚雄等地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倚邦大街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川会馆、楚雄会馆及石屏会馆的原因。
  倚邦与易武,在清代前后谱写过普洱茶辉煌的两个乐章。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人,茶产量达万担之多。人员的流动与茶交易量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四大集镇,而在镇与镇之间,运茶马帮往来,盛况空前。倚邦兴盛时期,街道的建筑规模与思茅旧街相近,而且由于各地茶人的到来,各种文化也纷纷在此交融。当时,倚邦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中,就有五省会馆、孔明庙、川祝庙、城隍庙、土地庙、观音庙、药王庙等,当然,倚邦茶山的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与四川人带来的小叶茶籽有关。那些远道而来的种茶人在将第一批小叶茶种栽种下地的时候,都没有料到在倚邦这样一个天赐的生长环境里,会生长得如此的好,以至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京城也有所耳闻,于是倚邦的茶叶就成了清宫贡茶的必选原料。倚邦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酽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其产品一度远销港澳、西*和南洋等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二十担之多。倚邦本地茶叶,又以曼松茶味最好,因此清官的贡茶,指名全要曼松茶,甚至昆明开的曼松茶铺号,所卖的茶价比其它茶庄的都要高,因此又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曼松茶的特点是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实属茶中的奇品。
如今,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有二百多年历史,并被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茶,其原料就出自西双版纳的倚邦茶山。
  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的山神庙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的土壤与易武茶山的相近,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冬季雾多,有着茶树生长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倚邦茶山,在大叶种传统的种植园,至今却能见到上百亩连片种植的小叶种古茶园,树龄均在三百至五百年,这表明了倚邦茶山与内地古茶区很早以前就有着密切的交流。
  倚邦茶山的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而小叶种茶树茶叶,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极其适合制作绿茶与普洱茶。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古茶树茶叶品质既优于内地的小叶种又优于大叶种,云南的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度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35%~48%,茶多酚为20%~33%,儿茶素为110~150毫克/克;而倚邦的大叶种茶叶水浸出物达到35%~50%、茶多酚达到27%~38%、儿茶素达到160~220毫克/克,几个指标明显都要高。
  对于倚邦来说,茶是大地的恩赐,也是倚邦繁盛的原因和理由。在倚邦村委会,还保存着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这些茶碑,记录着倚邦兴旺时期的重大茶事。由于有了茶,倚邦不再是座平凡的山,因此茶在倚邦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据倚邦茶山曼拱河边的老人说,在过去,这里的农妇有关起门来,用胸搓茶的习惯,以表达对茶叶的崇敬和爱护之情。
  倚邦兴盛的时候,出现了惠民号、鸿昌号、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等较有名的茶庄,他们将茶叶运往昆明、下关后,又分销到各地。根据倚邦土司之子曹仲益说,每年春夏两季,云南、四川等地的汉族、藏族商人,不远千里赶着马帮踏古道而来,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后的“茶会天”,和大理的三月街相似,倚邦更是商贾云集,不过这样的辉煌已经隐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如今只有穿行于倚邦大山里的河流,传来岁月的鸣响。
  自从品尝了倚邦曼松茶之后,深居于北京紫禁城的皇族就念念不忘,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清政府修筑了一条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运茶马道,这是一条蜿蜒于滇南崇山峻岭中的两米宽的石道,长达数百公里,在那个时代,完全就是一条难得一见的高速路。在倚邦附近,至今还能看到一截截残存的马道,从那上面石板磨损的状况来看,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2:22 [只看该作者]


攸乐茶山

  二、攸乐茶山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江北与江南的每一座古茶山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就像今天已被划归在景洪市的攸乐茶山,历史上也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
  攸乐茶山又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是明清以来汉文典籍中对基诺山专用名字和对基诺族的称呼。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勐宽三坝子,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这里的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年太阳总辐射量5596兆焦耳/平方米。土质以砖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热带植物的生长。
  攸乐茶山的种茶历史相当悠久,茶园面积也较大,清末年间,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面积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园,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亩,古茶树树龄在三百年以上,大部分处在高大乔木之下,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只是茶树苍老,产量不高。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尊奉诸葛孔明,甚至在祭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他们的建筑建盖得像“孔明帽”。相传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孔明率军南征到这里,一部分士兵因贪睡而被“丢落”在这里,后来这些人虽然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建盖房屋。因此,基诺族也将孔明尊称为茶祖。
  如此说来,攸乐茶山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清朝初期,攸乐已成为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在攸乐茶山兴盛时期,龙帕寨一度设置茶场,也就是当地的制茶中心,攸乐茶也一度被列为贡茶。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朝廷同意设立了普洱府,并在思茅设立了茶叶总店。也就在同一年,因为攸乐茶山“系车里茶山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又因为攸乐是产茶重地,产量不小,因此清政府的地方当局在此设立了一个维护茶山治安和管理茶山茶事的机构:“攸乐同知”,这也折射出攸乐茶山茶叶生产的兴盛景况。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3:06 [只看该作者]

曼撒茶山

  三、曼撒茶山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紧接着老挝边境。这座茶山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芽宽大、肥硕、结实,被人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
  《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一书中记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乡,曼撒茶山茶质优良,远较勐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步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的曼撒,满山遍野均是茶树,年产茶竟达万担以上,真可谓是家家户户采茶忙。只有八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三百二十担,因此每到采茶季节,曼撒茶山就要雇佣大批茶农,这样一来,由于生产的需要,内地来了很多汉族同胞,他们在这里居住下来,与曼撒当地的各民族兄弟一起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
  曼撒茶山地形复杂,河谷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土质有紫色沙页岩、紫色沙岩、石灰岩,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理想土壤。
  曼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十分丰富,茶山至今流传采茶制茶要诀:“冬(月)挖金,腊(月)挖银。采茶要认真,茶树胡子要捋去(寄生物)。采茶要留叶,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二叶,只二叶的留一叶;春茶留嫩叶,老茶留一张,二水少留叶,留了三不发,老叶要抹光……”。制茶也有类似的口诀:“采摘要细心、鲜茶不过夜。蒸揉要得宜,紫毫要先蒸。圆茶用二梭(加放芽茶),外用大抓尖(三水芽尖),小抓芽尖头上平(四水芽尖),如要茶样颜色好,翻翻晒晒用劲揉……”。
  当年曼撒茶山生产出来的茶叶,大多集中在茶山顶部的曼撒老街进行交易。鼎盛时期的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多达三百户。随着汉族同胞的到来,中原的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乾隆年间,曼撒老街上修了两个庙,一个关帝庙,一个龙王庙。关帝庙占地十多亩,庙内除了关圣殿,还有孔明殿、观音殿、左厢房、右厢房。如果用力撞一下庙内那口大钟,几十里外都听得见它回荡的声音。那的确是曼撒茶山的黄金年代,茶叶让曼撒充满了生机,每一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要赶二次庙会,热闹的景况吸引了四周茶山数以万计的茶人。但是曼撒的这种繁荣景象只延续到同治十三年就戛然而止。那一年,曼撒老街遭遇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火,半条街被熊熊烈火吞噬,然而这还只是曼撒大街遭受的第一次打击。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的第二次大火更为猛烈,烈焰将曼撒街从茶山顶部抹去了,曼撒茶山由此迅速衰落,而七年以后遭受的第三次火灾,更是将这里的住户驱散到他乡,随之而来的疫病又像无影杀手,捕杀着这里历尽磨难的茶人。如今的曼撒老街早已片瓦无存,过去人声鼎沸的街道被青草覆盖,只有几十株大树排成直线伫立在荒草中。这些人工栽种的大树,在其主人流散他乡之后,独自坚守在曼撒茶山,凭吊着曼撒老街昔日辉煌的岁月。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上还有记载的曼撒茶山,到了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上却失去了踪影的原因。随着曼撒的衰落,易武茶山横空出世,迅速填补了曼撒茶山留下的位置,因而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代替了曼撒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重要的一座茶山。事实上,由于茶山相连,因此很难严格区分曼撒茶山与易武茶山,又由于历史上曼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因此也有人认为,曼撒茶山实际上就是易武茶山。当然,史书的更改,地名的易换,折射出的只是六大茶山茶业变化与村寨的兴衰。
  现在,“曼撒”和“易武”茶山面积达一万多亩,年产茶万担之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曼撒茶山和易武茶山,重新恢复了昔日的生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3:35 [只看该作者]


莽枝茶山

   四、莽枝茶山
位于蛮砖茶山南面的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联,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叫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年),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在清茶山的鼎盛时期,莽枝茶山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现在,从茶山上的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天的碑石刻文中,还可以隐约感到当年茶山兴旺发达的景象。
莽枝茶山的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天的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而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莽枝茶山的鼎盛时期,还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如今,昔日的庙宇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
由于种种原因,莽枝茶山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荒芜,直到80年代又才开始复苏。曾经有着数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竟然重新成为人迹罕至的密林,而遗存下来的部分茶农后代,早已搬到了茶山后的秧林寨,他们对其祖先在中国普洱茶史上抒写下的浓重笔墨竟然已漠然。只是原始的密林间,偶尔还能看到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众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由于多年没有人管理,莽枝山上的茶树有的长得高几丈,已经与其它的植物交混在了一起。不过,茶山上至今还保存有一座茶商古墓,它在孤寂地守望着茶山的同时,也些微地透露出当年莽枝茶山兴旺时的景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4:09 [只看该作者]


蛮砖和革登茶山

    五、蛮砖和革登茶山
  江北六大茶山里,蛮砖和革登常常会被人们忽略和忘记,现存的典籍中,这两座茶山的记载也廖若晨星。在普洱茶辉煌的舞台上,其它的古老茶山或长或短地演绎过重要的篇章,只有蛮砖与革登,如同两位跑龙套的小生,静静地伫立在时间的深处,笑看着茶事的兴衰。
  也许正是这种边缘心理,使蛮砖茶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最完好的茶山。蛮砖茶山早在清乾隆年间,茶叶的产量就已在一千担以上,清末民初,蛮砖还曾是倚邦六乡乡政府所在地,建有蛮砖关帝庙,如今关帝庙虽然早已从大地上消失,但遗留下来的蛮砖关帝庙碑文,却明确记载了“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
  由于数代茶家的精心养护,在蛮砖茶山,你很难看见岁月的流逝,那些掩映在原始密林中的茶林,正在茶农的努力下不断地扩大,变成了产茶万担以上的生机勃勃的茶园。这里生长出来的“蛮砖优质茶”,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是茶中的珍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政府在蛮砖茶山新建了万亩茶园,让我们感到昔日这位跑龙套的小生,没准有一天会成为六大茶山当红的角色。
  而作为六大茶山的一员,革登茶山与蛮砖茶山一样,尽管也有着光荣的过去,但其在历史典籍中也鲜见其身影,到是《普洱府志》所载的:“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礼祀祭于此”,让我们能依稀透过时光的帷幕,看见革登茶山昔日的影子。在革登茶山上,你能随处见到祭祀古茶树的碑石,由此也可推断出革登茶山上曾生长着众多的古茶树。据说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革登茶山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可惜的是,革登茶山上的古老茶树,大多毁于山火,如今从枯死的古茶树根部长出的新枝,直径都有20多厘米了。
  历史上的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紧*攸乐茶山,年产茶五百担之多。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披银茸,民间称之为“大白茶”。现在的革登茶山,已成长为一座年产万担的大茶山。
  岁月已去,茶山依旧,作为普洱茶最初的孕育地,江北的古六大茶山不仅是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普洱茶永恒的天国。“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这是人们对普洱茶千年圣地古六大茶山的颂赞,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抒写了普洱茶历史*的古六大茶山,还将在未来世界的茶史上,写下新的*。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4:34 [只看该作者]


茶树分布图

  六、易武:普洱茶历史的转折点
  提到普洱茶,易武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尽管在古典文献里,易武并未被纳入“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法回避的。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因此,易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普洱茶史的一个转折点。
  《滇海虞衡志》中曾谈到,“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产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晨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
  在易武所存留下来的永安桥“碑记“上,透过岁月的沧桑,我们还能感受到易武昔日的辉煌。“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桥碑上的记载,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庄遗址,诉说着的是一个茶叶王国繁盛的篇章。
  的确,那个时候的易武茶区,山山有茶园,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茶山从六大茶山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播。那些渴望一朝致富的梦想家和淘金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云集到了这里,导致易武的常住人口多达十万余人。在易武中心小学一旁,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一座寺庙样的建筑——易武大庙,也就是过去的石屏会馆。易武大庙建于清乾隆中后期,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庙由大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孔明、关帝及茶圣陆羽。与滇南许多受小乘佛教影响的南方寺庙不太一样,易武大庙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相当重,站在殿外的廊上,可以看见完整的梁柱和一些挑头,这些殿檐和挑头,基本上都是镂空的木雕,看上去线条流畅、玲珑剔透。尤其是大殿侧面的单檐歇山项山墙,青砖砌拱,层次丰富,在西双版纳一带十分罕见。
  易武当年的兴旺,甚至浓缩在了一块“瑞贡天朝”的木匾上。这块木匾现存于易武老街车顺号后人家里。据说,因为当年车顺号祖上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喝着那喷香的普洱茶,不禁心怀感动,于是特赐“瑞贡天朝”四个字并制成匾额以嘉奖。这不是一块简单的木匾,而是作为清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京城与云南极边之地相连的见证。
  易武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傣族地名,它不仅是古六大茶山茶叶的加工集散地,同时也是生产优质大叶种茶的地方。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中,易武是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距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只有110公里。它北与思茅江城接壤,南接瑶区、勐伴,西接勐仑象明,东邻老挝,地势为东面和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米,最低的纳么田点海拔730米。海拔差异大,使易武乡的气候呈现明显的立体特征,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型和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600~2200小时,年降雨量为90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常保持在17.7℃,年活动积温6000℃以上,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另外,易武茶区土壤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的,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土,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具有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有机质含量达4.5%以上,腐殖质厚达5厘米以上,而且土壤的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树根深叶茂。另外,易武茶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茶区内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它们与古老的茶树一起,构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4:58 [只看该作者]


六大茶山的分布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5:22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马北道

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事实上,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之前的几个世纪,横穿云南并最终抵达印度的南丝绸之路就顽强地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这条南丝绸之路,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茶马古道的前身,因为它是云南最早与外界相连的通道,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公元前322年建立的印度孔雀王朝的两部重要著作《政事论》和《摩奴法典》中,就已有“支那”及“丝”的记载。而茶成为世界第一饮料以及公元前5世纪凯撒大帝身着丝绸盛装出现在王公贵族面前,引起朝野震动的记载,更是茶马古道沟通东西传递文明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
当然,茶马古道真正在云南大地上频繁地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据研究茶马古道的学者统计,当年以思茅地区的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竟然有十八条之多。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茶马古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法计数的苍生。
一、茶马北道
尽管当年以思茅、六大茶山、勐海等地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交错着延伸到各地,但其主道大体可分为北道、西道和南道。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也是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雷继初先生在《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旅游开发》一文中谈到,当年的普洱茶由产地运至昆明,要经过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因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昆明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太大,原来的土路不堪重负,于是在道光六年,也就是1820年开始修筑五尺道,历时30年完成了始于昆明止于思茅最终延伸到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
事实上,五尺道的修筑,是从公元前250年开始的。那时,秦孝文王在稳定对巴蜀的统治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于是开始经营巴蜀以南的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名垂青史的蜀郡太守,又承担起了开修通向南方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遭到了云南高原峭壁千仞的群山阻挡,面对那些坚硬的岩石,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从而保证了五尺道艰难地向南延伸。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的斑纹。二十多年以后,秦统一了全国,又派人把李冰修筑的道路向前延伸到了建宁,也就是今天的曲靖。此后到了汉代,又将这条道路延伸到汉王朝开拓与经营西南最远的地方——永昌郡,也就是今天的保山。由于云南山高谷深,河川纵横,这条官道仅宽五尺,故称其为“五尺道”。
这条从两千多年前延伸过来的五尺道,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了许多重大的事件与雄壮的话剧,也记录下了无数历史人物纵横南疆的不凡经历。公元225年,诸葛亮就是沿着李冰始修的这条道路开始南行的,这也才有后来六大茶山对于“茶祖”诸葛亮的种种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马北道的历史就从那时开始了。当然,公元794年,袁滋受朝廷的委派到云南来册封蒙异牟寻为南诏更是五尺道上一次盛大的演出,这位在平原地区生活惯了的唐朝官员,在行至云南境内的豆沙关时,被横江两岸千仞峭壁所震慑,心想此次前去大理恐怕再也不能回中原了,于是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豆沙关一侧的岩壁上刊石纪事,告之后人他此次南行的目的。于是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存“袁滋摩崖”。
如果说秦、汉及唐对五尺道的修筑更多的是从政权考虑的话,那么清朝道光年间将五尺道往南延伸到六大茶山的倚邦,纯粹就是为了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清政府设思茅厅,开始征茶捐,当年普洱府就发出了三千担茶。尤其是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由于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更由于普洱茶那特有的品质让皇族和京都的人们爱不释手,销量大增,这条从倚邦起直抵北京的古道基本上就成了皇家贡道,从上面走过的运送茶叶的马帮,将五尺道上坚硬的岩石也踩踏出了深深的印痕。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5:48 [只看该作者]


茶马西道

    二、茶马西道
  茶马西道的起始点同样在六大茶山。这条向西北而行的古道经思茅、那科里、普洱、西萨、景谷、按板、恩乐、者后、景东、鼠街、南涧、弥渡十三个驿站进入下关,进入有六百年古国历史的大理,进入这个被人们称之为亚洲文明十字路口的古都。
  对于普洱茶的流向来说,这里同样是一个十字路口。六大茶山的茶叶通过马队运到大理之后,常常分为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到印度再到欧洲。这也是东方土地上最早与外界沟通的南丝绸之路。尽管史书将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但是这条古道的存在却不容置疑,它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古道穿行的地区过于险峻。其实只要对东方大陆的地理环境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条古道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最早通道,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远古时代,西南的确是中原通向外界的最好的出口,至少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会给人造成这样的假象。那时,北边是蒙古草原,更北边则是西伯利亚荒原,而西边是令人生畏胆寒的沙漠,至于东边,则是茫茫的大海,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西南了。毕竟原始的林莽与荒原、沙漠以及大海相比,要显得柔软和容易征服一些。但是在漫长的西南开发史中,最初给人感觉容易通行的西南,实际上是一个关山险阻难以逾越之地。唐代的诗人李白到四川,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他当年能沿着茶马古道见识一下滇西那雄浑的大山与湍急的江河,他也许会后悔到蜀地时把话说得太死。
  真正使这条古道从尘封的历史中显露出来,则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并因《丝绸之路》一书声名遐迩的斯文·赫定就曾预言,中国将依*丝绸古道来与*一决胜负。的确,在八年抗战中,斯文·赫定的预言几乎变成了现实,只是为中国输送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生命线并不是他所指的丝绸古道,而是大后方云南连接外界的茶马古道。此后进行的滇西抗战,实际上就是围绕对茶马古道的控制权展开的。
  从大理分道的另一条茶马古道向西北而行,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昌都、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这是一条隐没在滇西的群山中,也隐没在中国历史书中的茶马古道,一两千年来,它的生命只是在一代代的茶商、赶马人、探险家、僧人艰难的行走中得以延续。与茶马古道的其它线路相比,它延伸的路径更加的艰难和隐晦,以至于除非是亲身走过,否则不会想到有人能用双脚去丈量滇西北雪山与雪山的距离。在云南生活的诗人于坚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一辈子也看不见地平线/要看得远,就要向高处攀登/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然是山峰/无数更高的山峰……这其实也是当年行走在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赶马人最直观的感受。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线路,它不像中原平坦地区的道路那样显眼,而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是这样的路却因地理环境的险恶而呈现蜘蛛网一样的布局,不同的茶叶商和赶马人走的茶马道不尽相同,没有一条显而易见的捷径,有的只能是探索,只要存在走得通的可能,都有人去尝试,因此,这条茶马古道也就成为了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商业道路,它的复杂在于,要抵达西*,就必须穿越亚洲大陆板块最险峻的横断山脉,必须穿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这也是今天茶马古道滇藏线为什么没有一条清晰而固定线路的原因。其实想想也就明白,在通向西*的过程中,沿途的高山与大河足以将世界上的任何道路埋藏,所有从这一地区穿过的道路都必须低调和谦虚,必须不示声张地顺从山的脾气江河的脾气,否则小小的一次雪崩或者小小的一次洪流,都可能将所谓的道路拦腰折断。
  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无数的人宁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次次行走在茶马古道的滇藏线上?
  回答竟然是一个“茶”字。据专家考证,这条线路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西*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不但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明万历年间王庭相作《严茶议》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是则山林茶木之叶,而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地也。”王庭相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藏区与茶区的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在藏语中,“茶”的发音是“加”,藏族古谚有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为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西*虽然是茶叶消费大区,但却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却又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6:13 [只看该作者]


茶马南道

三、茶马南道
茶马南道分为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在这三条线中,马帮常走和运量最大的是南出缅、泰这一条,即从普洱县出发,经那柯里、思茅、车里、勐海、打洛通往缅甸的景栋。在旱季,由普洱经德化、那迁、六顺、糯扎渡口至澜沧、孟连、通往缅甸的景栋也是马帮常走之路。然而到了雨季,由于澜沧江水涨,常常导致马路不通。李佛一先生1939年发表在《教育与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谈到,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缅甸所属猛艮土司境内,尚未通行汽车,勐海每年出口的茶叶,须取道澜沧江之孟连土司地出缅。西北直运到缅属北掸邦中心锡箔上火车,由锡箔西南运经瓦城(曼德勒),再直南经大市而达仰光,再由仰光换船三日或四日到印度加尔各达上岸。再上火车北运至西里古里。由西里古里用牛车或汽车运至葛伦堡。至此又须改用骡马运入藏。
这样的茶马商道,不要说走一遍了,就是说一遍也让人感觉到累,然而这样的路线到拉萨不过三四十天,而走茶马西道经下关、中甸入藏,顺利的话也要三四个月。因此,即使是运至西*的茶叶,走茶马南道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当年,随着勐海茶叶产销的日渐兴盛,云南南部的茶叶运输繁忙异常,据《十二版纳志》载:“每届冬晴季节,祥云、镇南、蒙化、景东等成千上万的后路马帮都向勐海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出入思茅区的马帮分为前路马帮、后路马帮以及藏族马帮。从滇中、滇东南一带而来的马帮称之为前路马帮;从滇西方向而来的马帮称之为后路马帮,而从滇西北方向而来的马帮则被称为藏族马帮。马帮以五匹驮马为“一把”,八把为一小帮,三小帮为一大帮,结队而行。每一把都有一位赶马人,而在马帮中,每帮有大锅头、二锅头,各骑马一匹。此外,马帮还有头骡一匹。头带红缨彩绸明镜,脖子上带有大小响铃,插三角彩旗,上书帮主字号,翻山越岭,过村越寨,行即有声。往往还铜锣开道,传音数里,便于马帮相互避让,气势蔚为壮观。对此,《普洱茶史话》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由佛海至缅甸景栋一道,三百余里,满山遍野,炊烟阵阵,人喊马腾,把一个边荒之地,渲染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热闹无比。”
南线的茶马道,无论哪一条线路,其中心均为思茅或者西双版纳,因此,茶马南道实际上可以算五尺道往南的延伸。
如今,在六大茶山的易武和倚邦等地,还能看见茶马古道的遗址。从茶山往外延伸的古道,曾经密布马站。而马站的设立,通常是以路程的远近来安排的,一般是六十里为一站。
在云南大地上,这些茶马古道在促进普洱茶业的发展和普洱茶区商品交易的同时,也促进了普洱茶区文化的发展。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茶马古道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递,茶也许就只能成为一种平凡的植物,默默无闻地淹没在万绿之宗的云南那浩如烟海的植物里。对于我们栖息的大地来说,如果每一条道路都是一部史书的话,茶马古道就是这样一部写满了茶字的卷帙浩繁的史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在梦中
  1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开封人……
等级:汴州骑尉 帖子:747 积分:54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10-15 17:12: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30 16:58:25 [只看该作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