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休闲汴梁茶馆 → 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2)


  共有18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2)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红二十五军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共和国大将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8170 积分:51490 威望:20 精华:13 注册:2006-06-04 13:52:14
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2 04:52:40 [只看该作者]

空空导弹方面,既有设计思想的原因,也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当时中国战斗机挂载的空空导弹只能以“霹雳”-2为主。“霹雳”-2是随米格-21同时引进的K-13空空导弹的仿制品,1967年11月定型并投入生产。受技术水平限制,导弹的机动性、抗干扰能力都很差,只能实现尾追攻击。70年代,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改进,其间改进型号众多,比较成功的却只有“霹雳”-2乙一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当该导弹通过定型之时,已是1981年10月了。稍后研制的“霹雳”-5同样受到冲击,直到1986年9月才定型,性能已经落后。此时,国外众多先进的第三代格斗空空导弹已经问世,AIM-9L则早已名扬马岛和贝卡谷地战场。直到1986年引进仿制的“怪蛇”3格斗空空导弹,才终于在这一方面填补了空白。
由此可见,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大部分领域内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不仅如此,我们的科研队伍、生产能力等等同样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据说当初“猛龙”战机的研制目标就是:“研制一架满足战技要求的飞机;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跨世纪的航空科技队伍;建立一个具有研制先进歼击机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显然,后两者是前者的保证。而上述语句则显示决策部门希望通过该机的研制来达到后两点目标,足见当时航空工业基础之薄弱。但是在那样的交*路口,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一蹶不振或是重新腾飞。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虽然研制新机困难重重,但一万年也要研制出来!

  “猛龙”身世

  提起“猛龙”战斗机,恐怕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以色列的“狮”(Lavi)战斗机,更有西方和港台媒体大肆鼓噪:“猛龙”就是中国版的“狮”。略加分析,好像这种观点还颇站得住脚:“猛龙”的外形酷似“狮”,尤其是初期方案模型,简直是“狮”的翻版;以前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很难独立完成“猛龙”战斗机的研发,而且中以之间也确实存在军事合作的可能性及渠道。且慢!我们不妨再倒退上十几年,更加积贫积弱的中国航空工业依*并不完整的资料,硬是“逆仿制”出了歼-7战斗机,并很快根据我军的技战术特点对其进行了相应改进。按照这样的思路,即使“猛龙”继承了“狮”的血统,也应该保留有许多自己的基因。从今天的角度看,“猛龙”无论从设计思想、作战用途,还是细节设计和性能指标上看,都与“狮”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外形上的相似也不那么明显了。或许,只有希伯莱民族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在“猛龙”身上获得体现吧!当然我们无法否认,以中国在80年代初的水平,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猛龙”战斗机只能是海市蜃楼,或许能不能成功地仿制“狮”还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事实上,“猛龙”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最应该感谢的也许不是以色列,也不是俄罗斯,而恰恰是长期与中国站在对立面上的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过去被斥为“纸老虎”的美欧等国对“猛龙”,乃至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前苏联国力军力的迅速膨胀,其称霸野心也日益高涨。为了在远东制衡苏联,西方世界主动与中国修好,许多军事援助计划或者说军事合作计划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正是通过这样的机会,中国航空工业接触到了西方先进设计思想、技术标准以及生产制造体系,并深刻体验了其技术的整体性、可发展性和前瞻性;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高度集成的综合航电火控、座舱显示、电传操纵等系统的强大功能。

  尽管中国梦寐以求的许多先进武器系统最终未能得到,但是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我们统一了认识:只有摆脱“苏联思路”的束缚,接纳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才能赶上战斗机发展潮流。正因为如此,西式标准(包括参考美军标建立的国军标体系)得以贯穿“猛龙”战斗机研制过程始终,许多在役的国产战斗机和苏/俄制战斗机上从未有过的优良特性在“猛龙”战斗机身上显露出来。毫不夸张的说,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中国研制和生产先进战斗机的“启蒙老师”!

  思想上的启蒙决定了“猛龙”的研发必定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这显然需要更扎实的基础,也同样需要西方世界以及俄罗斯提供更实质性的帮助。有一些通过直接的军事合作途径进行,另一些则来自民用项目的合作,也许还可以算上解体后流向中国的前苏联军事技术人员。考虑到这些“外援”都是时断时续,彼此之间可能还存在不小的冲突,中国航空工业作为一个集大成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难怪许多为这个项目熬白了头发的专家在“猛龙”展翅高飞时不禁老泪纵横,难怪许多在这个项目中经受了考验的新一代技术人员承担起了更新更重的担子……

  写到这里,笔者心中也是颇多感慨:与其说“猛龙”是“狮”之子,不如说它是带有多种血统的混血儿!从根本上说,作为“猛龙之母”的中国航空工业,是“猛龙” 的研制主体。没有“她”的博采众长,没有“她”的悉心融合,“猛龙”只会成为LCA那样难产的怪物!通过“猛龙”的研制,中国已经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战斗机设计思想,其优越性将在新一代战斗机上得到更显著的体现!任何认为“猛龙”是“狮”仿制型的说法,都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在最近二十余年取得成绩的忽视和否定!

  “猛龙”诞生

  “猛龙”项目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初设计目标是生产一种能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战胜苏联第三、四代战斗机、并具有拦截苏联典型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能力的防御型战斗机。为了达到设计目标,“猛龙”必须同时兼备高空高速飞行性能和中低空格斗性能,同时要拥有完善的电子设备和空战武器。当时是否存在不同方案的竞争,笔者未从获知。可以确定的是,后来“猛龙”的设计和生产任务分别交给了成都飞机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制造厂。1986年,国防科工委任命曾担任歼-7C总设计师的宋文骢为“猛龙”总设计师。

最早公开曝光“猛龙”的,应该是李鹏听取当时的航空工业部部长林宗棠汇报的照片。李鹏正在仔细端详的正是该型战斗机的模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该模型进气道的横截面是类似于F-16的半椭圆形,带有可调式进气锥;垂尾较小,与“狮”有很高的相似性,不知道这是否能用巧合来形容。无论如何,“猛龙” 早期防御型战机的本质在模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直虎视眈眈的苏联霎时分崩离析,中国得以从来自北方巨大的军事威胁中解脱出来;而海峡对岸的台独势力开始上窜下跳,南海岛屿争端、钓鱼岛问题也日渐尖锐,这些都对中国空中力量提出新的挑战。另外,现代作战飞机的一些新特性在80年代后局部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精确空中打击取得了空前的效果,超视距空战开始成为空战的主要样式,隐身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世界各国对战斗机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上种种变化,可能就是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猛龙”与最初方案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吧。所有这些要求“猛龙”具有更大的航程和载弹量,空战能力进一步强化,还要融入多用途以及隐身设计。

  根据官方提供信息,“猛龙”于1998年实现首飞,整个过程持续了21分钟。据称,该机在首飞中就应用了静不稳定技术,这显然是之前充分准备的结果。但不得不提的是,发动机仍然拖了“猛龙”的后腿。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发展新型战斗机,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试飞。当时刘华清就提出异议: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怎么办?考虑到刘华清对成飞视察在1988年,当时的发动机来源只能是西方。很快,刘华清上将的担心应验了: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阻断了发动机来源,“猛龙”尚需十月怀胎……直到俄罗斯AL-31FN的出现,才解了“猛龙”的燃眉之急。这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出“猛龙”命运的坎坷和多磨。

  首飞后,“猛龙”的试飞倒是颇为顺利,至今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这无疑为其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时光再流逝五年,《中国航空报》刊登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国产新歼东线开飞,18年磨剑终交部队!据悉,所谓的东线,指的可能是空军试训基地。这标志着空军已经开始让种子教官适应“猛龙”,并编写飞行和训练大纲。而2002、2003年,也许是成都飞机研究所有史以来最艰苦的日子,不仅有“猛龙”的定型任务,“枭龙”的发图任务也与所谓“某型战斗机的双座型”挤到了一块儿。所谓“双座型”,毫无疑问是“猛龙”的双座型。该机至少具备了单座型的全部作战能力,足以作为战斗教练机。如果技术条件允许的话,该机可能还在对面攻击能力上有一定的加强。从现有资料看,即使这种加强存在,也是比较有限的。更强大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还应该期待其进一步的改进型号。由于在新技术积累方面成都飞机研究所走在了前面,诸如无附面进气道技术的实践以及隐身技术的验证等,都不断勾勒出“猛龙”和下一代战斗机的美好未来,我们惟有拭目以待。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