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论坛汴梁★休闲汴梁茶馆 → 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4)


  共有18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4)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红二十五军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共和国大将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8170 积分:51490 威望:20 精华:13 注册:2006-06-04 13:52:14
龙传-歼10战机全方位解读(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2 04:55:00 [只看该作者]

2006年2月24日,传来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推力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定型的消息。笔者认为,“太行”发动机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在为“猛龙”有望安上“中国心”备感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台发动机的成功定型并不意味着成熟,不排除投入现役以后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现象并不乏先例。可以预见,AL-31FN与“太行”发动机还将长期并存,前者的购买、维护、改进等不免受制于人,后者的完善和下一步改进也尚需时日。不管怎么说,冬天已经过去,丰收的日子还会远吗?
 航电及火控系统 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通过中央控制单元的计算机和软件,用数据总线将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连接起来。这样可以简化系统间的连接、减轻设备间的系统干扰和电子干扰,并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度,有助于提高作战飞机的性能,是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西方军事交流的必然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国设计部门参考成熟的MIL-STD-1553B数据总线通用标准,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数据总线标准——GJB-289A。同时,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的初步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某型战斗机上。这为我国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猛龙”上的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通常的配置,综合航电系统大致包括火控雷达、通信—导航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座舱显示系统、任务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设备等。关于“猛龙”火控雷达的传言颇多,包括俄罗斯的“珍珠”、以色列的EL/M-2032、意大利的Grifo 2000/16以及国产的几个型号等。或许针对“猛龙”火控雷达的选型,确实展开过大规模国际招标。种种迹象显示,国产雷达的获胜几率可能略大一些。对比上述型号,大致可以勾勒出“猛龙”火控雷达的形象:它是一种全数字化多模态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了脉冲压缩技术和频率捷变技术,对战斗机类目标的最大发现距离不小于100公里,能同时攻击两个以上目标,具有丰富的对地对海功能,在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上也应该明显优于早期第三代战斗机上的产品。

  通信、导航、敌我识别、电子对抗等系统一直是我们的软肋,长期以来,抗干扰能力差、体积庞大、可*性差等问题一直伴随着这些系统。但是,随着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有益的技术交流,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和其他一些相关展览就是这些进步的展示舞台。随着这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功能不断精益求精,可以想象,它们在“猛龙”身上所体现出的,也一定是更上一层楼的水平。

  有了FC-1战斗机的“一平三下”,许多读者对“猛龙”的座舱水平一定有了更高的预期。笔者认为,“一平三下”已经可以满足“猛龙”战斗机的性能要求,更高的配置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出于备份和便于飞行员适应的角度,“猛龙”应该会保留部分显示仪表。头盔瞄准具似乎是我国的强项,我国不仅迅速完成了某型头盔瞄准具的仿制,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使其产品性能较原型有了大幅提高。如果能够获得以色列的技术支持,中国研究机构可能只要几年时间就可以制成与F-35战机头盔显示系统类似的装置。

  数据传输设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链,不仅是作战单位间信息传输的关键设备,也是军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基本构成。这方面资料目前比较匮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并非无所作为,第一代数据传输设备早已使用了,功能更强的第二代产品也在技术攻关中。

  综上所述,“猛龙”的航电系统在各关键设备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保守估计,其总体水平应该可以超过F-16C/D Block40/42,与F-16C/D Block50/52大致相当。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猛龙”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由于鸭式布局的先天特性,只有配备电传操纵系统才能实现飞机的稳定控制,并最大限度的发挥鸭式布局机动灵活的特点。细数我国电传操纵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从BW-1到歼-8ACT,再到歼-8ⅡACT,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向成熟。然而,“猛龙”的电传操纵系统似乎游离于这一发展进程之外。笔者可以断定的是,这套数字式电传系统为“猛龙”战斗机全面提升性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至今没有造成重大飞行事故。甚至有评论称,“猛龙”的操纵系统可以采用国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综合气动控制技术,对飞机操纵面进行优化控制,显著提高飞机的控制效率、响应速度以及气动效能,是一种典型的三代半战斗机技术。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么“猛龙”的飞行性能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

  武器系统

  “猛龙”的固定武器是一门6管23毫米机炮。这种机炮属“加林特”型6管旋转炮,其工作原理与美国M61A1“火神”相同,但其具体结构有所差异。全炮系统由某型6管23毫米机炮、液压驱动装置和射击程控箱构成,全重115公斤。该炮主要特点是射速高,射速达6000发/分,初速820米/秒。由于每根炮管工作负担减轻,工作寿命得以大大延长。该炮安装在进气道下方,起落架的左侧。

  根据早些时候的图片分析,“猛龙”只有7个外挂点,1个位于机腹中线位置,两侧机翼各3个。外挂点数量只与轻量级的JAS-39相等,少于其他三代/三代半战斗机。当“猛龙”战斗机为了到达更遥远空域而不得不携带三个副油箱时,留给其他武器的就只有四个挂载能力最弱的翼下挂点了。这种外挂状态下,“猛龙”只能承担基本的防空巡逻任务。如果要腾出挂点增加武器的挂载量,则航程就会受到影响。

  新近出现的“猛龙”战斗机地面展示照片显示,设计人员在“猛龙”进气道/发动机外部整流罩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增加了两个外挂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猛龙”缺乏外挂点的问题。图片显示,这些挂点由于位置等原因的限制,只能提供有限的挂载能力,比如低阻航空炸弹和各类吊舱等,甚至精确制导炸弹也会因为控制面过大而无法挂载。当然,这种粗糙的改良对于只具有有限对地攻击的“猛龙”初期型号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让“猛龙”投放航空炸弹攻击地面目标,效费比军方是否能够接受?为什么不动翼尖挂点的脑筋,而在空间局促的机腹部做文章?

  试飞阶段,“猛龙”主要挂载的是PL-8型格斗导弹和某型中距导弹。PL-8是以色列“怪蛇”3的国产仿制型号,性能优良,目前已经装备许多国产战斗机,并已推出若干改进型号,是目前我国的主力格斗导弹。某型中距导弹同样有一定的外来血统。若干年前这种导弹已经研制成功,因为研制周期过长,性能方面也无法令人满意,估计很难看到其大量服役。从长远来看,PL-8导弹虽性能尚可,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新一代格斗导弹如AIM-9X、ASRAAM等不断问世,对PL-8的改进必然无法满足长期性能要求。好在PL-8并非后继无人,多篇关于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公开报道指出,该院已经突破了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核心技术。珠海航展上也传出信息:新型红外焦平面导引头的离轴发射角可以达到±90°。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相信新型红外空空导弹很快可以成型。

  最新地面展示照片显示,在传统PL-8和某型中距空空导弹内侧,“猛龙”还挂载了一种新型中距空空导弹,其外形酷似近年来频频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SD-10型中距空空导弹。如果说SD-10主攻出口市场的话,那么这种导弹很有可能就是其国产自用版本,其各项指标没有理由低于出口型号。另外,俄系的R-73、R-27、R-77等先进空空导弹也可以成为“猛龙”的选择。不过笔者认为,在国产型号性能和产量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猛龙”选用俄制导弹的可能性并不大。

  地面展示照片同样显示,“猛龙”除了上述几型空空导弹外,还可以携带250/500公斤级航空炸弹以及90毫米航空火箭弹。这与苏-30MKK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不仅对空、对地、对海武器一应俱全,甚至囊括了各种制导方式的制导武器,阵容十分强大。这个现象并非偶然,作为侧重空优性能的初期型号,相信设计师会尽可能地将所有的飞机重量用在提高空战性能上。多余的能力可能会限制关键性能的发挥,也会延缓全部战斗力的形成。从“猛龙”战斗机的功底来说,它具有国产战斗机少有的挂载能力,完善的火控和电子设备也足以支持其功能扩展。假以时日,伴随着国产对地/对海攻击武器的进一步成熟和公开,相信多功能的“猛龙”改型一定会让世人刮目相看。

  此外,“猛龙”战斗机功能的扩展还需要各类吊舱的支持,这一方面,无论是外形还是量级都与“猛龙”颇为相近的F-16可以提供许多参考依据。国内在飞行吊舱领域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免费广告位,欢迎刊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