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一庭清韵,夜空宁寂,明月静好。
书案上新沏的绿茶,几番沉浮后,静静的于杯底沉淀生命的柔软与淡定。
独坐,细品一杯清茗,闭目冥思,忘了忙碌和疲倦,忘了忧心和烦恼,仿佛置身于绿意葱茏的大草原,凝眸着广袤高远的蓝天,风轻闲,云淡定,万物悄然无语。一种茶洗尘埃、物我相忘的感觉在心头潺潺流淌。
在对耳朵和眼睛更加亲昵的时代,记忆中的花香,心灵上的雨伞,天地间的静谧,仿佛梦幻般的悠远。
热闹的,总在身外。冷静的,总在心里。每日在纷繁里陀螺似的旋转,耳鼓里充斥着各种喧嚣与聒噪,我们可曾听到自己心泉流淌的声音?
安静是怎样从我们的身心中隐身的呢?躁动又是如何侵占了我们宁静的生命空间的呢?
知足方能幸福,知心方能宁静。
心境的不平和,往往源于一天到晚“动”多“静”少。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喜得患失,让我们身心疲惫之余,渴求回归物我无争的宁静境界。
只有平静清亮之水才能映照出群山倒影,只有“静”才能涵养人的心智。
静心,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儒家的“独善其身”是要求人要静心,道家的“解纷和光”是提醒人要静心,禅学里的“见性忘情”是告诫人要静心。
静心,能使思想处于清醒状态,在“静”中升华自己的心灵,感受到平常不易感受到的人生,悟到平常不易悟到的哲理,体会人生的真谛。“小静”有“小得”,“大静”有“大得”。
静心,不是泯灭头脑与思想,而是于灵魂深处,寻求到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悄然积蓄生命的力量。静心,并不是无为,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从从容容,高朋满座时坦然处之,曲终人散时不觉孤寂,疲惫时,迷茫时,困苦时,能够品如兰,耐得人中寂寞,能够德如玉,守得石中温润。
静心的最高境界在于心、境合一。
沉浸于那些闪着智慧光芒的文字,让清静的心灵洗尽人世铅华。或听不惹一丝尘埃的潺潺筝音过滤白昼的喧嚣,让烦躁忧愁归于宁静安然。或听夜雨敲窗棂,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人生劳心事,笑看淡淡秋月淡淡风,让自己如水一样清澈透明,淡定从容。或闭目凝神,或沉思静默,于心灵一隅求得喧嚣中的宁静,达到物我两忘的静心“境”界。
心有多静,思想的触角就能伸多远。
高山不语,自是巍峨;月亮无言,自是高洁。
静水流深,谁能“雨后观山,静夜听钟”,静便自心而生。
陶渊明淡去浮华,洗去浮躁,不为五斗米折腰,力耕而自谋衣食,以一颗超然于世外的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喧嚣的尘世中求得了心灵的恬淡和豁达。
静者心多妙,心无尘劳,旷无他念,看穿人生沉浮,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宁静之大美。
静者心多妙,只以行动表明自己的存在,拒绝躁动,守候着内心的静谧。
静者心多妙,一如深谷的幽兰,安静着绽放,不以无人而不芳。
身在红尘是非多。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意味着无法拥有绝对的淡泊和宁静。
看破红尘,不是至境;看破红尘而归于红尘才是至境。
在嘈杂纷扰的社会里,宁静的真谛在于能用心灵宁静守住做人的本色,静到能在狂风暴雨中心平气和,静到能在喧嚣躁动中,也能体味“闭门何处不深山”的境界,静到即使身在名利场翻滚,也能守住心在荒村听雨的一片清澄。
静者心多妙。他们以坚韧的姿态保持着淡然从容,不张扬、不虚浮,默默地坚守着自己心灵的清芳,把盏茗茶,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