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份流调曝光:那个用力活着的郑州人
网络 (2021-08-12 09:30:59) 浏览:862 评论:0
疫情的反复,揪紧了不少人的心。
而更让人揪心的,恐怕是每个确诊病例背后的流调报告了。
每一份流调,都如同一份生活图鉴,曝光了这座城市中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
郑州疫情12日,131例累计病例,131份详尽流调……原来每一个人,都只是在用力地、拼命生活着!
最先被公布的,是一名中学教职工,也是一名高龄孕妇。
人到中年,高龄待产,她的生活算不上轻松。
确诊前,她去学校值了三天班。偶尔外出就餐,也只是在街边小店凑合,不是兰州拉面就是沙县小吃。
她还被颈椎问题困扰,曾独自骑电动车去骨科医院就诊。
甚至,她最后被筛查出来的过程也十分偶然,办理住院时核酸检测异常。
14天的流调中,她仅有的休闲活动,也只是在小区门口的莎莲妮看了看贴身衣物,去糕点店和水果超市买了点吃的。如果这些,也算得上休闲的话。
她模糊而坚强的身影,像极了这座城市中每个为了家人和孩子而努力活着的普通母亲。
第128例病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令人心酸的是,他同是出租车司机的妻子,也刚刚确诊。
和这座城市的无数打拼者一样,他们过着简单而辛劳的生活。
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一辆出租车,妻子开早上和上午,丈夫开下午和晚上。哪怕是疫情出现后,也没有停下来休息。一直到8月3日,他们居住的小区被划进了封控区。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疫情来了还要开?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一切的拼死累活,不过都是生活所迫。
中年夫妻,上有老下有小,也许还有别的重担要扛,也许一家人的生计都要指望这辆出租车不停奔忙。
家里的顶梁柱双双确诊,对每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都注定难言轻松。
早些时候的病例13,也是一名丈夫。
这名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叔,生活可能也并不富裕。
妻子凌晨3点突发疾病,他慌忙拨打120,陪妻子去七院就诊。在那儿,妻子被推进了ICU,没几个小时,又被紧急转送到六院。
为了取妻子的病例材料,他舍不得打车,来回倒了四趟公交车,花了一两个小时,从六院跑到七院,又从七院回到六院。
一路奔忙,马不停蹄,直到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
疫情下的生活,没有一秒是轻松的。
翻阅131份流调报告,就像窥见了131段真切而鲜活的人生。
一名40多岁的中年大哥,生活几乎全部被工作支配。十几天中,除了偶尔几次外出,他都在上班。
他同时打了两份工,白天在洗衣店上班,晚上在小区里当夜班保安。
在年轻人都想躺平的日子里,这位年近50岁的大哥,却还没有放过自己。
洗衣店的工作也许还算不上沉重,但夜班保安的活儿也绝不轻松。
夜班保安尤其是品牌物业的夜班保安,得定时定点巡逻,甚至还有固定打卡点拍照上传。有时候,不小心打个盹,都有可能被拍到面临罚款。
从流调中可以看出,这位大哥是一位离乡背井来到郑州打拼的异乡人。如果没有疫情,这平凡而普通的一天,都是他每天不停奔忙的日常。
一顿王婆大虾,也许就是他辛劳工作之余难得的休闲。
人在他乡,身难由己。
谁不想早上睡个懒觉,谁不想在饭桌上吃一顿温热的饭食?无非是肩上有千斤担,左边是妻小要供养,右边是老人要赡养。
流调轨迹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一位40多岁的大姐,在六院旁有个超市,7月底前每天骑电动车往返家和超市之间。她的家,在南龙湖,单程超过12公里,1个小时10分钟。
一位76岁的婆婆,从7月初到7月31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在六院照料自己住院的丈夫。除了每天到医院门口买饭,从没离开过院区。
还有一位72岁的婆婆,也在医院陪护着自己7岁的亲人,偶尔回家,也要在隔天一大早赶回医院。
人生七十古来稀,本该安享晚年的她们,却被生活拽的死死的。
同年龄段的确诊患者,沈阳大爷每天下两次馆子,日常是美食。广州阿婆不是在吃早茶,就是在去吃早茶的路上。
唯有在郑州,她们的流调记录里,没有休闲娱乐,只有用力的生活。
流调轨迹的背后,是城市本来的面目,也是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缩影。
他们中,有刚刚经历过新乡卫辉洪灾,来到郑州投医的病人;有车子泡水,妻子住院的郑州家属;有每天定点光顾一家胡辣汤店的老郑州;也有因暴雨夜宿宾馆,只能骑行上下班的打工族……
还有更多如你我一般正在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爱生活爱美食,爱电影爱上网,闲暇时喜欢喝上一杯蜜雪冰城……
他们是这座千万人口大都市的缩影,可能是你、是我、是无数个不同面孔的普通人。
有人说,成都的流调是吃喝玩乐,深圳的流调是美食家。但看完郑州的131份流调,内心怆然,却又沉凝不语。
大概,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或许为了自己的小家能多添置一个大件,或许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或许为了远在老家的父母改善生活。
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的努力着。
其实他们就是在郑州奋斗的一个个普通人,真实而努力,不甘又充满希望。每一个人,在这偌大城市的一角,努力的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
那舍不得停下来的出租车,那身兼两份工作的辛劳,那尚无法安享的晚年,或许并不是人人都经历过,但131份流调里的每一个字,我们仿佛都能感同身受。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
但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可足你我柴米油盐五谷粮。
洪水接连着疫情的郑州,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
但希望和未来并不遥远,毕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努力。
截至8月10日24时,全市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基本结束,累计采样1206.07万人,累计检测1195.17万人,尚未检出异常结果。
从每日不断有感染者被筛选出,到如今的全员核检0异常;从每日不断扩大的封控区,到如今的有序解封……郑州疫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轮疫情中,14个街道办事处划为封控区,承受着最大压力的二七区,也开始走出阴霾。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二七区无一例阳性样本。
也许用不了多久,郑州就会变回那个熙熙攘攘的大都市。
就像二七区委区政府喊话全体二七区家人那样:没有一个黑夜不会过去,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
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努力的人生,终将不为时光所负。
正如《千与千寻》的那句台词: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涝疫接核的郑州,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穿过漆黑的夜,走过坎坷的路,渡过湍急的河,张开怀抱迎接城市新生的那一天。
本文转自网络,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传阅,如有不妥,本文第一时间删除!转自公众号:楼市观澜
而更让人揪心的,恐怕是每个确诊病例背后的流调报告了。
每一份流调,都如同一份生活图鉴,曝光了这座城市中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
郑州疫情12日,131例累计病例,131份详尽流调……原来每一个人,都只是在用力地、拼命生活着!
.01.
最先被公布的,是一名中学教职工,也是一名高龄孕妇。
人到中年,高龄待产,她的生活算不上轻松。
确诊前,她去学校值了三天班。偶尔外出就餐,也只是在街边小店凑合,不是兰州拉面就是沙县小吃。
她还被颈椎问题困扰,曾独自骑电动车去骨科医院就诊。
甚至,她最后被筛查出来的过程也十分偶然,办理住院时核酸检测异常。
14天的流调中,她仅有的休闲活动,也只是在小区门口的莎莲妮看了看贴身衣物,去糕点店和水果超市买了点吃的。如果这些,也算得上休闲的话。
她模糊而坚强的身影,像极了这座城市中每个为了家人和孩子而努力活着的普通母亲。
第128例病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令人心酸的是,他同是出租车司机的妻子,也刚刚确诊。
和这座城市的无数打拼者一样,他们过着简单而辛劳的生活。
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一辆出租车,妻子开早上和上午,丈夫开下午和晚上。哪怕是疫情出现后,也没有停下来休息。一直到8月3日,他们居住的小区被划进了封控区。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疫情来了还要开?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一切的拼死累活,不过都是生活所迫。
中年夫妻,上有老下有小,也许还有别的重担要扛,也许一家人的生计都要指望这辆出租车不停奔忙。
家里的顶梁柱双双确诊,对每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都注定难言轻松。
早些时候的病例13,也是一名丈夫。
这名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叔,生活可能也并不富裕。
妻子凌晨3点突发疾病,他慌忙拨打120,陪妻子去七院就诊。在那儿,妻子被推进了ICU,没几个小时,又被紧急转送到六院。
为了取妻子的病例材料,他舍不得打车,来回倒了四趟公交车,花了一两个小时,从六院跑到七院,又从七院回到六院。
一路奔忙,马不停蹄,直到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
.02.
疫情下的生活,没有一秒是轻松的。
翻阅131份流调报告,就像窥见了131段真切而鲜活的人生。
一名40多岁的中年大哥,生活几乎全部被工作支配。十几天中,除了偶尔几次外出,他都在上班。
他同时打了两份工,白天在洗衣店上班,晚上在小区里当夜班保安。
在年轻人都想躺平的日子里,这位年近50岁的大哥,却还没有放过自己。
洗衣店的工作也许还算不上沉重,但夜班保安的活儿也绝不轻松。
夜班保安尤其是品牌物业的夜班保安,得定时定点巡逻,甚至还有固定打卡点拍照上传。有时候,不小心打个盹,都有可能被拍到面临罚款。
从流调中可以看出,这位大哥是一位离乡背井来到郑州打拼的异乡人。如果没有疫情,这平凡而普通的一天,都是他每天不停奔忙的日常。
一顿王婆大虾,也许就是他辛劳工作之余难得的休闲。
人在他乡,身难由己。
谁不想早上睡个懒觉,谁不想在饭桌上吃一顿温热的饭食?无非是肩上有千斤担,左边是妻小要供养,右边是老人要赡养。
流调轨迹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一位40多岁的大姐,在六院旁有个超市,7月底前每天骑电动车往返家和超市之间。她的家,在南龙湖,单程超过12公里,1个小时10分钟。
一位76岁的婆婆,从7月初到7月31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在六院照料自己住院的丈夫。除了每天到医院门口买饭,从没离开过院区。
还有一位72岁的婆婆,也在医院陪护着自己7岁的亲人,偶尔回家,也要在隔天一大早赶回医院。
人生七十古来稀,本该安享晚年的她们,却被生活拽的死死的。
同年龄段的确诊患者,沈阳大爷每天下两次馆子,日常是美食。广州阿婆不是在吃早茶,就是在去吃早茶的路上。
唯有在郑州,她们的流调记录里,没有休闲娱乐,只有用力的生活。
.03.
流调轨迹的背后,是城市本来的面目,也是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缩影。
他们中,有刚刚经历过新乡卫辉洪灾,来到郑州投医的病人;有车子泡水,妻子住院的郑州家属;有每天定点光顾一家胡辣汤店的老郑州;也有因暴雨夜宿宾馆,只能骑行上下班的打工族……
还有更多如你我一般正在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爱生活爱美食,爱电影爱上网,闲暇时喜欢喝上一杯蜜雪冰城……
他们是这座千万人口大都市的缩影,可能是你、是我、是无数个不同面孔的普通人。
有人说,成都的流调是吃喝玩乐,深圳的流调是美食家。但看完郑州的131份流调,内心怆然,却又沉凝不语。
大概,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或许为了自己的小家能多添置一个大件,或许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或许为了远在老家的父母改善生活。
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的努力着。
其实他们就是在郑州奋斗的一个个普通人,真实而努力,不甘又充满希望。每一个人,在这偌大城市的一角,努力的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
那舍不得停下来的出租车,那身兼两份工作的辛劳,那尚无法安享的晚年,或许并不是人人都经历过,但131份流调里的每一个字,我们仿佛都能感同身受。
.04.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
但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可足你我柴米油盐五谷粮。
洪水接连着疫情的郑州,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
但希望和未来并不遥远,毕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努力。
截至8月10日24时,全市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基本结束,累计采样1206.07万人,累计检测1195.17万人,尚未检出异常结果。
从每日不断有感染者被筛选出,到如今的全员核检0异常;从每日不断扩大的封控区,到如今的有序解封……郑州疫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轮疫情中,14个街道办事处划为封控区,承受着最大压力的二七区,也开始走出阴霾。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二七区无一例阳性样本。
也许用不了多久,郑州就会变回那个熙熙攘攘的大都市。
就像二七区委区政府喊话全体二七区家人那样:没有一个黑夜不会过去,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
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努力的人生,终将不为时光所负。
正如《千与千寻》的那句台词: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涝疫接核的郑州,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穿过漆黑的夜,走过坎坷的路,渡过湍急的河,张开怀抱迎接城市新生的那一天。
本文转自网络,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传阅,如有不妥,本文第一时间删除!转自公众号:楼市观澜
上一篇: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下一篇:2018,这样的团队,将无所不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