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热搜:开封旅游人生景色百味
网站首页 > 专题推荐 > 人物 > 正文

李清照的政治素养

网络 (2022-05-29 20:29:20)  浏览:790  评论:0
作为大宋才女,李清照的诗词文赋成就斐然,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后人论及,也多从文学角度来评价她、赞誉她,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时刻关心着你。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不难发现,这位才女的命运及其创作与两宋政治、国家危亡、社会动荡密切相关。博学多才的她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历史和现实,写下了许多涉及政治内容、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表现出一位才女不凡的政治素养。而今读之,令人击节。

1和诗二首:政治眼光超时人

青年时代的李清照随父来到东京开封后不久就进入了京城的诗歌圈子。这一年,诗人张耒读了唐代诗人元结在安史之乱后作的《大唐中兴颂》后,写下长诗《读中兴颂碑》。诗歌赞颂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卓越功勋的郭子仪,同时沿袭“女祸论”的老调子,大骂杨贵妃妖蛊祸国,如诗句“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云云。

对历史政治有深邃见解的李清照读到张耒的这首诗歌,不得不“呵呵”了。她奋然提笔,作下长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韵二首》。诗歌分析揭露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兴衰的原因及其教训,对唐玄宗的荒淫奢侈、唐肃宗的昏庸无能和佞臣的谄媚误国进行了无情鞭挞,其政治批判锋芒十分尖锐。相比张耒的诗歌,李清照没有把酿成安史之乱的罪责归之于杨贵妃,她对社稷兴废的思考更为深刻,表现出深厚的历史功底和高超的政治眼光,其思想性、深刻性远超张耒诗作之上。诗作笔锋横扫,痛快淋漓,不同凡响,令人刮目相看,堪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的咏史诗杰作,无怪乎大儒朱熹也惊呼:“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试看其中的诗句:她抨击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马多死”;她鞭挞佞臣的谄媚误国,“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她总结历史的深刻教训,“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联系到当时的北宋政治状况和国家形势,不得不说,李清照的这两首以史为鉴、政治主题突出的诗作,何尝不是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诫与提醒?而这时的诗人才不过是一个17岁的闺阁女子,其政治眼光令人刮目相看。诗歌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也是她咏史诗的代表作。

2咏项绝句:呼唤英雄刺偏安

公元1128年是南宋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对于赵宋江山来说,这是同样写满屈辱的一年。这一年,仓皇南逃的宋高宗对金称臣,要求和议;这一年,徽、钦二帝着素服跪拜金太祖庙,被封为昏德公、重昏侯,羞辱至极;这一年,壮志难酬的抗金英雄宗泽三呼“过河”而死;这一年,北方国土中山府、洺州、濮州、开德府、大名府、相州、德州、东乎府、济南等地相继沦陷,济南知府刘豫献城投降;这一年,携带着珍藏文物的李清照赴江宁逃难……

李清照成了难民,然而她绝不是一个只顾逃命的愚弱女子,相反她时刻关注着宋、金时局的变化和国家的安危。面对朝廷屈膝、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不甘忍受民族屈辱的她又一次拿起了手中的笔。诗人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豪迈气概,一首抒发悲愤之情的《夏日绝句》喷涌而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作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正气凛然。在那个屈辱的年代,李清照通过对项羽气节的赞美,抒发英雄主义的爱国激情,大声疾呼顶天立地的英雄: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死了,也要为国捐躯,做鬼中英雄。这呼唤是她的呐喊,也是广大黎民百姓的心声。联系到朝廷苟且偷生的政治现实,诗作无疑是对南宋当权派无情的鞭挞。

李清照留下来的呼唤稳定江山、扭转乾坤英雄的诗歌,还有失题残句,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她期待大宋也能出现像东晋政治家王导、刘琨那样的人物。

3咏嵇绝句:借古讽今斥傀儡

靖康之变后,金人先后扶持张邦昌、刘豫建立了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金太宗册立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后迁都东京开封。得知消息的李清照对汉奸的卖国求荣憎恶至极,以一首五言绝句《咏史》进行无情的鞭笞和揭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诗歌认为,东汉和西汉本为继承关系,中间多出来个王莽新朝(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天下大乱),就像是人的身上长出个肉瘤一样,所以才有了嵇康这样弹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因为他至死都瞧不起商、周两朝的开国君主。

这里,李清照借古讽今,把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将伪楚、伪齐比作新朝,无疑是坚持南宋政权为正统,而对伪楚、伪齐傀儡政权坚决不予承认,并斥之为“赘疣”,所以她才对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嵇康给予了热情赞颂,借嵇康之口来影射南宋朝廷中贪恋权位、偏安一隅而不思报国的主和派,对当时充斥的投降主义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咏史》无疑是一篇以诗歌形式呈现出的政治宣言书。

4沥血投书:政治参与表关切

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李清照的政治参与热情始终不减。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命吏部侍郎韩肖胄、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议和。得知消息的李清照十分激动,她虽然独身寡居、贫病交加,更无权过问政治,但还是“不能忘言”,挺身而出,将满腹的愁绪化作希望与豪情,作长诗《上枢密韩公诗》二首为二公送行。

在诗作中,李清照谴责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行径:“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讥讽宋高宗的屈膝求和:“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赞扬韩公的品德才能、不辱使命:“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歌颂韩公的大义凛然:“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表达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的关切:“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揭露敌人的贪婪本质:“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期盼出使北国的二公:“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诗作结尾四句,字字如血、声声似泪:“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在这两首诗歌中,李清照以政治家的眼力,分析敌我形势,谴责屈膝妥协,提出斗争策略,回应人民关切,表达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诗作豪迈雄壮、慷慨激昂,阳刚之气气壮山河,表现出的胸襟抱负远胜须眉,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5打马一赋:棋局之中有政局

绍兴四年(1134年),把持南宋朝政的奸臣秦桧已充当金人内应四年,这一年,傀儡皇帝刘豫配合金兵,向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李清照由临安逃难至金华,住在友人陈氏家中。在这里,李清照作有《打马赋》一篇。

“打马”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棋类游戏,棋子上刻有历代名马,游戏时犹如驱使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说到这里,没有读过《打马赋》的读者也应该猜想出来,始终关注着国家安危的李清照,其《打马赋》绝非仅仅是一篇写游戏之作。的确如此。

在《打马赋》中,李清照有对打马游戏的形象描述,有对打马游戏的技巧分析,有对指挥全局、运筹帷幄重要性的论说,有对下棋者的警示和告诫,也有作者对游戏喜爱的表达。然而,把游戏铺陈得淋漓尽致的李清照绝不是单纯为消遣而写打马,其目的是通过寄意强烈进取的尚武精神,来表达其对时局的忧虑,抒发其渴望收复故土的情怀。说到底,这是一篇以棋局写政局、表达御敌复国愿望、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

在赋中,李清照写到骅骝、绿耳、追风等古代良马,写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王莽的刘秀,写到从容不迫、大战蚩尤的黄帝,写到深藏不露、技艺高超的王湛,写到枕戈待旦、收复山河的刘琨以及刘裕、刘信、桓温、谢安等历史上的名将,表达了她对这些力挽狂澜人物的无比向往,更是希望南宋君臣不要畏敌如虎,应该像这些历史名将一样克敌制胜,早日收复失地。赋的结尾揭示了主题:“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绿耳,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表达了作者对金人的憎恨和对时局的忧虑,更表达了对有朝一日回归故乡的强烈渴盼。
相关内容:
  • 暂无内容!
以下是网友对 李清照的政治素养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