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烈士墓地、纪念碑及其碑文
中央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于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
吴焕先同志牺牲后,就埋葬在泾川县城以西河南岸的郑家沟,距离县城10多公里,即今之丰乡政府所在地。1982年12月,笔者在参加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时,就曾沿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涉足于泾川县的郑家沟,寻觅过烈士的墓地。依山傍水的郑家沟,座落在一块高原与川道相接的沟口,故以郑氏家族群居而名。笔者当时采访过几位古稀老人,他们只晓得埋葬之事,但又不知被葬者为何许人氏。有人也只是说埋了个“红军政委”。夜里埋葬时,红军就近在郑家沟找一口现成的好棺材——原是大地主郑庭瑞为其寿终正寝时特别制成的柏木棺板,漆得油光泽亮,于是便成为安葬军政委的难得之物。墓地,就在郑家沟东侧的高原底下,——当地人称之为“宝盒子山”的山脚下,一块地势较为平坦的土坎上,距村子不过200米。当时,红军还在河川道的郑家沟、百烟村、龙王庄一带,驻扎过两天。红军走后,一座新坟即被“马家军队”掘了出来,将尸体陈于泾川县城“示众”。至于别的什么情况,受访者则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
笔者赶到墓地故址察看时,恰好遇到郑庭瑞的孙子郑世昌赶牛归来,就便拦住询问和核实了有关情况。郑世昌老人告诉笔者,他家的一口柏木棺材,确是为他爷爷郑庭瑞准备下的,被红军抬去埋了“政委”。郑世昌那会十七八岁,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很深,他说“马家军队”来村搜查掘墓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和妇女大都逃了出去,在各处躲避起来。敌人掘开坟墓以后,便又抓来几个老汉,一块儿撬开棺盖,把一具用白布裹着的尸体解了开来,那些白布被撕得一片片的,扔得满地都是,因为天气炎热,白布头上带有气味,过后也无人去拣。当天就将尸体和棺材抬到泾川县城去了。事后,郑世昌和他的门中弟弟郑克昌,还曾跑到墓地现场看过一回……这便是耳闻目睹的历史场景的见证人的回忆。
据泾川县党史征集办公室介绍说,他们曾在县城走访过几位老人,都说敌人把棺材抬到到城以后,曾在菜市场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停放了好几天,不少人都去看过。至于后来是怎么处理的,以及尸体的下落,却无人知晓,即完全断了线索。这一历史的疑案,至今也没有人能讲个明白。据说,敌人还曾将吴焕先烈士的首级割下,悬在泾川和兰州城头“示众”。但这仅仅都是“传说”而己。
后来,笔者在查阅敌伪历史档案时,意外地找到这样一份参考资料:原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在1935年9月15日给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王母山原击毙二十五军军政委员吴焕先照片七张,由邮寄来,祈便察览。……”由此可见,马鸿宾部所以能够拍下“七张”照片,亦是在掘墓之后所为。但这“照片七张”已无从查找。
吴焕先的短暂一生,无愧于红军长征中的一座丰碑!他的英名,他的生平,他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大别山区的父老乡亲,陇原大地的党政军民,都没有忘却这个英勇战死而又被敌人野蛮蹂躏的一代骄子,抛尸于泾河岸边的英灵。“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984—1986年间,笔者在撰写长篇文学传记《血沃中原——吴焕先传记》的过程中,还曾沿着吴焕先的出生之地——新县箭场河乡四角曹门等地,瞻仰过为纪念烈士建立的一座座墓碑和纪念碑……。
湖北红安县烈士陵园所建立的烈士墓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建有“吴焕先同志之墓”,墓碑为李先念题写。因其遗骨查寻不获,此处坟墓为衣冠冢。这是烈士故乡最早建成的一座坟墓。
1985年10月,笔者应邀参加了在新县举行的“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50周年”活动。新县的烈士陵园内,重新为吴焕先烈士建立了一尊半身汉白玉石雕像和纪念碑。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李德生、郑维山、高厚良等老同志,都分别为其书写了题词。信阳地区行政公署还根据烈士家乡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决定将新县箭场河乡竹林小学改名为“焕先小学”,以志纪念烈士教育后代,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在此之后,笔者又瞻仰过郑州烈士陵园,座落在陵园内的“焕先亭”与中原大地的一代风云人物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烈士的纪念亭,并排巍然耸立,令人肃然起敬!这四座钢筋水泥琉璃瓦结构的碑亭,是为了纪念这四位河南籍名将而兴建的,杨、彭、吉之碑名,分别为朱德、李先念、胡耀邦题写。“焕先亭”内,建有一座3米高的石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碑名:“吴焕先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纪念碑文”,记载着吴焕先烈士生平简历和丰功伟绩。
1986年11月,在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建立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典礼。这座纪念碑亭,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八角式建筑,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高约12米,有八根圆柱擎立,整个造型雄伟壮丽。亭内,建有一座高4米、宽1.2米的石碑,碑身为蛇纹大理石玉贴面,碑头为五星日月相辉图案,碑座为花岗岩大理石构成。碑身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名,两侧一为李先念的题词“功勋卓著”,一为徐向前的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背面是“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撰写的一篇碑文: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吴焕先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爱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此志永念。
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会员
1985年8月21日
这篇碑文的撰写和修订经过,很有必要作几句介绍。1984年冬,碑文初稿写成后,曾广泛征求过原红二十五军尚健在各地老同志的意见,他们都一致表示赞同撰写一篇碑文,以寄托对吴焕先同志的缅怀与哀思之情。徐向前元帅也曾审查过碑文初稿。碑文几经反复修改之后,《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委会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刘华清、陈先瑞等同志,于1985年4月将碑文(初稿)上送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请予审阅核正”。胡耀邦于4月30日审过碑文,并作指示:“请启立同志转请乔木、胡绳同志审定。”胡乔木、胡绳分别于5月3日、5日,对碑文进行了审定和修改。他们共同润色修改近30处之多。胡启立遂将修改稿“退程子华等同志再阅”。程子华于5月8日阅后写道:“同意修改的意见”。胡耀邦同志最后又作了审定。吴焕先被誉之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纪念碑文,不仅反映了二十五军老同志的共同心声,同时也倾注着“四胡”的心血和笔墨。吴氏焕先如九泉有知,定会含笑而感到安慰的,呜呼哀哉!
吴焕先烈士永远活在党和人民心中!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6 12:56:40编辑过]